9月22日是“世界无车日”,洛阳市众多有车族纷纷表示当天不开车,用行动支持“无车日”。该市公交公司也提前做准备,加大发车密度,方便市民出行。交警部门表示,除执行公务必须用车外,民警上下班都将步行或者骑自行车,以减少因驾驶汽车带来的环境污染。 (9月22日《大河报》)洛阳有车族的选择当然值得称赞,然而在我眼里,“世界无车日”并非彻底禁车,它所承载的社会意义亦不只环境保护,对于众多高速膨胀的现代城市来说,它更是创建节约型社会,实现绿色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醒目信号。
让“无车日”超越环保意义,我们必须对汽车产业政策作出新考量。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公安部、财政部、环保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出《关于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的意见》,提出取消一切针对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在行驶线路和出租汽车运营等方面的限制。然而从目前的市场反馈来看,不少人认为小排量车安全性、舒适度和外观都不如中高排量汽车,消费者购“小”的热情并没有真正点燃,仅靠一纸文件消融“限小”坚冰远远不够,打造更多具有高技术含量的精品小车,才是未来的必然选择。
让“无车日”超越环保意义,我们必须对城市交通政策进行新评判。具有“自行车王国”称号的中国,如今自行车在某些城市简直无立锥之地,自行车道被取消,低收入群体的出行工具选择权遭到大幅压缩,车水马龙的发展景象背后,是堵车日益严重的尴尬现实。自行车作为一种无污染、低成本、方便灵活的交通工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占用道路面积仅是小汽车的1/8,按每1米宽的道路上所通过的交通量计,是小汽车的3倍。无论从哪种角度来看,城市都应该为自行车生存空间“扩容”,在公交优先之外,还要为自行车构筑绿色通道。
让“无车日”超越环保意义,每个人都应该用它来检测自身的社会参与意识、绿色发展观念。全球已有上千城市响应“无车日”,在哥伦比亚的波哥大市,每逢“无车日”,600万居民乘公交车上班或上学。我们身边虽然少见这种轰轰烈烈的场面,但绿色出行的声音却渐趋强烈。尤其是今年以来,从公众批评“限小”土政策,到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洛阳交警以及不少城市有车族步行上班等新闻的不断增多,显示了公众社会责任感的提高,关注度与参与度的提升,而日益成熟的社会心理和深入人心的科学发展观,将是污染经济的最大过滤网。
张培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