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湖南的外来务工人员李长信几乎每天傍晚都会来到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万福广场参加活动。和3年前不同的是,如今他都和在广场上认识的女朋友一块来,唱唱歌、跳跳舞,他觉得日子过得十分充实和惬意。
从“百村书库”工程到打造广场文化品牌,从传统节庆文化到劳务工文化艺术节,从打工文学到企业文化建设,宝安区的外来务工青年找到了各自的精神家园。
作为深圳市的一个大区,宝安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了“全国文化先进区”的荣誉称号。
下了流水线就进“书房”
瞿明光,这个原来当过流水线工人、拾过荒的年轻人,近几年来几乎每天都会准时来到福永图书馆看书,甚至比工作人员还准时。高中学历的他喜欢读书,更喜欢写点东西。一开始,他参加图书馆举办的每一次征文比赛,得到过一等奖,后来就一发不可收拾,不断向杂志报纸投稿,目前竟然依靠每个月的稿费当上了自由撰稿人。
图书馆现在已经亲切地被外来工称为“我家的书房”,不少的打工者就像进出自家的书房一样在图书馆进进出出,凭借在图书馆的潜心阅读,他们改变了生活、改变了命运。
从1997年起,宝安就开始建设“百村书库”,到目前基本已实现“足不出户览全书”。在全区73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100多个达到市一级标准的图书馆,无论其分布密度和规模,在全市乃至全国都遥遥领先。在观澜街道笔者看到,新建的街道公共图书馆,面积有1500多平方米,藏书量达到10万册,据介绍,这个图书馆每周的开放时间为54个小时,全年办理借书证600多个,4万多人次借阅,平均每个工作日就有140人左右。而在福永街道,建有小型图书馆和文化活动室的企业有400多家。福永街道图书馆馆长邓春梅曾经组织过一次读者调查,发现企业管理、技术知识、电脑维护和操作等方面的书籍是目前读者群中最紧缺的。为此,他们几乎每过一个月就要到市图书馆补进一些新书。邓春梅观察到几乎每年图书馆都会换一茬新读者,这说明图书馆的读者主要是周边的企业,而这些企业的外来工每年都有一次新的流动。每到周末,图书馆里总是连走廊里都坐满了人,还经常有人从企业赶来寻找急需的书。现在让她最忧心的事情是,要赶紧在全镇的各个企业图书馆中建立起档案,让每个需要书的读者都能按照街道(镇)、区、市的图书连动网络找到自己需要的书。
决策者认识到,外来务工人员在辛苦劳作之余,拥有消费文化娱乐的权利,理应让他们在图书馆不花一分钱,就可以享受到文化生活的快乐。只有当人的文化权利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实现,文化建设的兴趣、热情和创造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家的温暖留住了他们
宝安区新安街道兴东社区的社区干部至今还珍藏着一封信。信是赵萍等16名在该社区工厂工作的打工青年写的,信中说:本来我们中有3个人打算去别的城市打工的,我们没有走的原因是被兴东社区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所吸引。我们作为外来的打工仔、打工妹,身在异乡,心里非常落寞……现在不同了,有了村委会的组织,使我们对业余文化有了一种追求。对这个热闹的社区,我们已经产生了归属感。
在宝安,几乎所有的社区都是本地原居民与进城劳务工杂居。几年来,宝安区委宣传部、文明办持续开展创建文明社区、文明街道活动,使社区成为进城劳务工温馨的家。开展“做现代文明宝安人”活动,各街道、社区通过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道德修养、文化素质教育。在这个区随机走进街道的某个社区居民学校,会看到这里经常举办一些讲座。社区干部们把辖区工厂的外来工骨干组织起来,请来有关专家给大家讲课。外来工骨干们听完课之后,回到各自单位还要讲给其他同伴听。
宝安区新安街道兴东社区共有180多家工厂,90%以上的居民都是进城青年劳务工,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进城劳务工社区”,同时也是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文明社区”。兴东社区居委会邹主任说:“如果把社区建成一个‘家’,‘温馨’就是‘家’的内涵。”“温馨”体现在一桩桩小事中,体现在无微不至的关爱中。
通过文明社区创建活动,拉近了社区居民之间的距离。兴东社区居委会邹主任说,社区有几万名外来居民,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原来都不认识,现在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大家都认识了,即使有些小矛盾,相互之间也很容易达成谅解,社区就和谐了,这才是一个“家”。去年8月里的一天下午,兴东社区居委会24小时温馨服务热线的值班人员接到一个电话,社区里一个湖南送水工的女儿走失了。周围都是工业区,车多人多,小女孩只有7岁,一个人在外面走难免会发生意外,这对湖南夫妇心急如焚。居委会立即组织了40多人上街去寻找,社区治安队员、社区居委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全部出动了,跑了好几个社区,终于把小女孩找了回来。
宝安区是一个外来工大区,许多进城劳务工在宝安成家了,就把家乡的父母接过来同住。但是很多老人家除了儿女谁也不认识,除了买菜做饭带孩子就没有别的娱乐了。1999年,宝安区城管办公园管理处成立了“公园文化活动协会”,经常把中老年人组织起来一起搞活动,很多老人都把协会当成“精神寄托”。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对年轻夫妇因为工作原因要搬到别的区住,他们的老母亲是公园文化活动协会的会员,老太太在宝安热闹惯了,搬走之后很不习惯。看着老太太每天无精打采的样子,儿子和媳妇都不忍心,于是又搬了回来。对于这家人来说,宝安已经成了他们的家。
她要在广场上举行婚礼
福永广场文化是以两个“世界吉尼斯”纪录为标志的。在万福广场的中心喷水池里,矗立着一座大型花岗石雕“九龙柱”。石柱高19.99米,直径达3米,重260吨,9条石龙盘柱而上,栩栩如生。该石柱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确认为世界上最大的花岗岩“九龙柱”石雕。与此同获世界吉尼斯之最的还有万福壁,它集合了钟鼎文、篆、隶、草等各种各样的“福”字共1万多个,是目前世界上福字最多的紫砂陶浮雕作品。两个“世界吉尼斯”成了万福广场独特的景观。
来自四川省大巴山区的刘小姐在外资企业友利电工作。两年前她第一次来到福永时,广场的景象让她体味到这个城市的美丽,她一下子就爱上了这个城市。当时她就暗暗发誓,一定要留在这个城市,像广场上的人们一样,快乐地生活。两年来,工作再累她都不忘来广场上走走,她感觉只要在这里一走,一天工作的疲劳就会烟消云散,所有的烦恼便会不见踪影。现在她已经当上了主管,她说,她将来要在这个广场上举行婚礼。
广场是外来务工人员娱乐的场所,也是不少人实现梦想的天地。福永街道除了1.6万名当地户口的民众,还有40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当时的福永镇政府在广场建设上,将外来务工人员作为广场文化主体考虑进去。2001年,镇委、镇政府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了面积达4万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和旁边一个占地1.4万平方米的福永文化艺术中心,舞台面积达380平方米,表演区面积350平方米。广场还设有固定和活动的演员化妆间,并配有活动布幕、合唱台、舞台灯光、音响和其他附属设备,可以供上万人同时参与活动。以万福广场为中心的10多个社区文化广场,已经成为福永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家园。每晚到各社区广场参加活动的人数少则7000人次,多则3万人次,每年参加广场活动的人数达250万人次之多,万福广场堪称40万名外来工的文化家园。
一个广场,让40万名在他乡寻梦的青年少了乡愁,让整日在流水线上劳碌的青春多了浪漫;丰富的活动,让钢筋水泥垒起的工厂多了色彩,让相互陌生的群体多了沟通。以广场文化为主体的“群众文化”,是福永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特色,它之所以取得成功,一方面得益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引导,政府在这方面舍得花大力气,舍得用大心思。另一个方面就是调动了所有人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让每个人都平等地参与自己所喜爱的活动,让每个人都最大限度地愉悦自己的心灵。
宝安区有大大小小的文化广场56个、文化公园83个。沙井的市民广场堪称广东之最,共投资7000万元,占地6万多平方米,集世纪花坛、多功能露天剧场、音乐喷泉于一体,可容纳几万人活动。但随着群众和外来人口的快速增长,目前的设施已不能满足需要,他们还准备投资两亿元,建设一座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的文化展览中心。
沐浴着习习的海风,披着闪烁的霓虹,几百对青年在文化广场上踏着歌曲《新松岗》的明快的节拍,轻盈地漫步起舞。这是松岗街道文化广场最常见的一种景象。在这个面积达2.4万平方米的广场上,每晚都上演着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在这里演出的演员,不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稚气未脱的孩子,都是地地道道的群众演员,然而他们不论是单独表演还是集体演出,都显得那么专业。这里有木扇队、老人剑舞队、女子合唱队,这些民间艺术团队每月定期在广场、村里、企业和工业区内巡回演出。
宝安区实现了他们提出的“一镇一广场一中心区,一村一公园,一街(路)一景点,一村一图书馆”的“五个一工程”文化建设目标,98%的村建起了文化活动室。
歌声让他打消了抢劫的念头
流浪者小马来到深圳宝安公明街道一个大型工业区时,正是一个周末的傍晚,搭在空地上的一个简易舞台上,一个五人乐队在轻声吟唱,空地挤满了观众,怀揣刀子的小马本来是想去一条僻静的路上抢劫,却不由自主被眼前这一片欢乐的人海吸引过去。
“风雨侵袭的昨天,你一路走过,踏上征途的明天,陪你在路上……”歌词撩拨着小马的心弦,他已经忘记了自己的来意,一直听到演唱结束。认识小马的鼓手廖耀辉一边收拾乐器一边随口与他聊天:“你刚才要去哪里啊?”小马回答说:“想去抢劫!”廖耀辉笑起来:“你开什么玩笑?”没想到小马竟然一下子从背后拔出了刀。后来,小马天天来跟廖耀辉学打鼓,再后来小马在一家超市找到了工作。
这个五人乐队,有自己的原创歌曲集,有统一的logo,在百度上还有一个fans们为他们建的贴吧。他们白天是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晚上则背起心爱的乐器走街串巷为打工者义务演唱。这样的生活,他们已经坚持了两年。如今这个五人乐队在宝安已经很有名气,甚至引来了新加坡唱片公司要与之签约。在这个乐队的网页里笔者看到,他们这样阐述自己的理念:我们乐队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对得起我们的青春。截至目前,乐队已经在宝安为外来工义务演出了100多场。
“拎着好奇,扛着梦想,来到这繁华的地方;回想回想,甜甜酸酸,打工的味道也很长,啊,打工妹,要问你还有什么小秘密,攒一份私房钱置办嫁妆,要问你还有什么新收获,捎一份爱情回见爹娘……”这是首届深圳原创打工歌曲大赛参赛作品《打工妹》歌词里的一段。据作者罗兴东介绍,早些时候,他女儿也曾在宝安的工厂里打工,他去看女儿时,对打工妹的生活印象特别深刻,因此创作了这首歌。
深圳原创打工歌曲大赛由宝安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局主办,主旨在于为了让外来工有自己的歌,唱出自己的心声,实现外来工享受、参与、创造文化的权力,充分体现政府关爱与重视外来工群体的亲民理念,引导和培育广大外来工对深圳的家园意识,把政府对外来工群体的关爱传播到千家万户和整个社会。此次大赛产生了一呼百应的效果,收到了来自25个省区市的800件作品。作品的内容由词到曲皆充分展示了外来工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堪称是一次全国性的原创打工歌曲征集比赛。
作品《候车室》是打工经历的真实写照。作者陈英华说,多年以来,他一直在广州和深圳打工漂泊,亲身体验了打工生活的艰辛。今年年初,他从老家回深圳时,在广州火车站逗留了半天时间,看着身边如潮涌般的外来工,看着那一张张不同表情的脸,有一定音乐基础的他,立刻产生了一种想写歌的冲动。当天下午,他回到深圳后连背包都来不及放下,就提笔捕捉灵感。“茫茫人海中,不停地张望,人潮人海中,无助地张望,南来北往中,走过了多少春夏秋冬,手中的车票,不知又将到何方……”写完后,他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竟泪流满面。后来他看到本次大赛的消息,便用这首歌曲参加了比赛,并受到评委的好评。
对宝安400万名外来工来说,除了与广大劳动者一样度过传统的劳动节之外,他们还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特别的节日——外来青工文化节。去年5月举办的首届深圳外来青工文化艺术节期间,宝安区承办了开幕式和闭幕式,取得了圆满成功,得到广泛赞誉。今年宝安区获得了深圳外来青工文化艺术节的主办权。劳务工为此叫好:“我们能有属于自己的节日,让我们有了做主人的感觉。”
“打工现象”衍生出“打工文学”
“梦想的力量是伟大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太阳每天都为每颗心而升起,每个人都有做太阳的机会!”“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就要做什么样的梦。”谈起打工文学的“造梦”,就不能不谈安子。
在1990年,一个以文学立名的神话意外地传播开来,安子——这个通过抒写打工经历而一夜之间成为明星的打工妹,不知激动着多少打工者渴望“圆梦”的心。安子的作品《青春驿站——深圳打工妹写真》,经过《深圳特区报》、上海《文汇报》连载之后结集出版,旋即荣登畅销书前列。安子的“神话”与深圳的城市化进程是同步的。在深圳这座年轻的移民城市中,“安子现象”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文化符号。安子从当初流水线上的一名普通插件工成长为拥有4家公司的董事长,她在20年中经历了不平凡的人生。在漂泊与拼搏的生存状态中,打工者们特别渴望得到心灵的抚慰。安子通过纪实体文学,讲出众多打工妹们想讲而没有讲出来的心里话,引起她们内心的强烈共鸣,由此一炮而红;而在满足倾诉欲望的同时,安子也牢牢抓住深圳所提供的机遇,使自己走向了成功之路。深圳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城市,安子的道路也可视为深圳所走过的历程的一个缩影。安子是深圳第一代打工文学作家的代表人物,也是因为她,越来越多的打工者走上了文学之路。
在宝安73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汇集着7000多家“三资”及“三来一补”企业。电子、塑胶、服装、金属制品等等,这类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很大。来自全国各地的劳务大军被这块巨大的经济磁场所吸引,也由此形成了宝安及整个深圳独具特色的“打工现象”。“打工现象”衍生出了“打工文学”。作为打工者的聚集之地,宝安不仅是深圳打工文学的大本营,还是深圳打工作家群体的聚集地。打工文学起航于深圳宝安的《大鹏湾》,这是全国第一份为打工者创办的期刊。
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到网络时代的打工文学,开始出现新的特点。湖北人王十月同样在宝安感到了精神的富足。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王十月在网上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他日相逢一杯酒,从此肝胆照江湖”的诗句,叶耳、徐一行、卫鸦这3个经常在全国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的写作人受了他的感召,大老远赶来投奔,不约而同在31区落脚。从此,在深圳很有名气的“宝安31区四剑客”被叫响了。在宝安31区的出租屋里,在建筑工地抬过楼板、在餐馆洗过盘子的王十月用笔敲开了理想之门,小说《烦躁不安》、《31区》等作品被《小说选刊》、《作品与争鸣》、《读者》等刊选载。不仅仅是31区,宝安的龙华也成了打工作者寻梦的地方,粗略统计,龙华的文学骨干中,加入县区级作协的有57人,加入市级作协38人,加入省级作协12人,加入中国作协2人。
2005年11月,由深圳市文联、宝安区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全国打工文学论坛”在深圳宝安开幕。这是继“校园文学论坛”之后深圳举办的又一全国性文学论坛,主流文学界和理论界专家第一次集体性表现出对打工文学的关注热情,参加的有邓友梅、雷达、何西来、李敬泽、张陵、胡经之、谢有顺等国内著名作家、评论家。来自全国的新老两代打工文学作家、诗人济济一堂,以“打造打工文学品牌,推动和谐社会和谐进步”为宗旨,打工文学和打工文化第一次被提到了与和谐社会息息相关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