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吉林省的长途客车上,移动电视里放的最多的就是东北二人转,看着当地人盯着屏幕被逗的捧腹大笑的外地游人常常不解,二人转的魅力到底在哪里。一直以来,二人转是“通俗”还是“低俗”的争论,也此起彼伏。
今年6月,“东北二人转”成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在这之前,长春市就有五六家二人转培训班。长春市大东北二人转演艺培训学校里,有120多名立志学二人转的孩子,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这些孩子的梦想是成为二人转演员上台演出,成为明星。
声音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每天满座,这不摆明了很受群众欢迎吗?”———网友恺撒大帝
“黄色二人转的异常火爆,引起了周边市民的强烈不满。”———网友雨中的浪花漫
“‘二人转’由于它的表演方式很传统,导致在今天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争议。我们可以说它的好与坏,但是它最大的贡献是给人们带来欢乐。我想让‘二人转’在不失去它的本色,不失去它的母体,不失去它的大俗艺术,不失去它本土魅力的前提下,来一个全国性的发展。我想可千万不能把这门艺术糟蹋在我们这辈人的手里,所以我愿意全力推广‘绿色二人转’。‘绿色二人转’就是要自然、纯净。”———赵本山 长春市大东北二人转演艺培训学校,下课后,老师仍在指导9岁的陈众练习脸手功夫。 “撕腿”是硬功夫,这里的孩子要经过严格的训练,身上的疼痛和硬伤都是难免的。 大东北二人转学校的宿舍里,刚刚起床的孩子们在忙着化装和练功。 李洋自己缝做了一个一米见方的手绢,他在学校的一年多时间里,吹拉唱跳样样优秀。转手绢是每个学员的必修课。
17岁的孙艳飞,花了几天时间,找到了能够敲击乐曲的碗,练就了自己的绝活儿。 今年10岁的张强是长春市大东北二人转演艺培训学校的一名学员。出生松原农村的他,从小就喜欢看电视里的二人转,有时候真的连饭都忘记了吃。在他的多次央求下,父母决定把他和比他大几岁的哥哥一同送进二人转学校,这样兄弟两人还能互相照顾。
这里学戏的孩子,最小的九岁,大一些的十七八岁,日常生活中,从叠被子到洗衣服都要自己动手,如果新来的小伙伴不会,大一些的孩子就会帮助他们料理。二人转表演有“四功一绝”之说(“四功”是指唱、说、扮、舞:“一绝”指绝活),学习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基础的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的演唱技法,到舞台上的弯腰、侧腿、折翻,这些基本功要一一学起。
刚来的时候,每天早上的弯腰、压腿都疼得张强眼泪直流,妈妈来看望他和哥哥的时候,张强不肯和妈妈说一句苦,就怕妈妈把他带回去。
学习二人转的孩子大多数家境并不富裕,这些孩子也格外珍惜这里的学习机会。学校有一个小剧场,在一天的课程结束后,学习一年以上的孩子就可以在这里登台表演,积累舞台经验,而那些刚来的孩子通常会去剧场帮忙或者看大孩子们的演出。
在大东北二人转学校,几个成年人的身影特别明显,九台的张文举是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后分配到浙江省的一所中专学校任教,但是他舍弃不了从小就爱好的二人转,最终决定回到家乡从零开始学习。还有一对夫妻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母,小两口觉得二人转表演的前景会越来越好,便“半路出家”一起来这里学习二人转,“等到我俩都可以登台表演了,我们准备开一个夫妻小剧场。”他们说。
今年6月,当“东北二人转”成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这里的孩子们很是兴奋,在他们的梦想里,二人转是门深奥的艺术,他们希望自己将来能够成“腕儿”,赚钱养家。大东北二人转学校的校长李雷说,这些孩子文化基础很差,他们将开设中学文科的所有基础课,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新一代优秀的二人转人才。
蔡勇 牛研 摄影报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