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同胞和解放军在内的56个民族的33台73场演出,在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舞台上轮番展示,难分伯仲。“这是一次真正的艺术盛会,代表了我国当下舞台艺术的最高水准”,来自专家的这一共识,是对我国丰富绚丽的少数民族艺术的最有权威性的评价。 然而,本届会演的最大特点,还不是业界认同,而是普通观众的高度好评,这才是最有价值的褒奖。
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票房大大超过预期,许多演出一反惯常的组织观众看戏的方式,观众不仅买票看演出,而且倾其热情,给予兴奋友好的掌声和鼓励。在演出名目繁多,鉴赏口味以“高雅”和“苛刻”见闻的首都,会演获得这样的演出效果,确实令人振奋。因为,市场是最好的检阅,观众的反应是演出质量客观真实的注脚。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功。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成效令人振奋,却并不令人意外。这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长期致力传播和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特色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到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蒙古族的长调和呼麦,侗族的大歌,回族的花儿,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等等,都是我国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多年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被列入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法律和政策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党和政府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采取的措施更加有力,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政策的大力倾斜,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性前所未有地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普通民众保护和热爱少数民族艺术的自觉性也大大加强。
体现在舞台艺术实践中,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早已成为当代舞台艺术创作的基本要素。从借鉴吸收民族音乐舞蹈元素,到取材少数民族艺术,舞台艺术创作不仅越来越离不开少数民族艺术的给养,而且许多社会反响好、经济效益明显的精品力作如《云南映象》、《八桂大歌》等,就是把少数民族原生态艺术或本真或艺术化地搬上舞台。当代艺术正在以“回归”为线条进行探索,力求从我国56个民族鲜活的民族民间艺术母体中寻求或形式或内涵的支持。这是艺术发展的一种探索,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代表了当代舞台艺术创作的一种趋势,而且正在对文学等非舞台艺术产生重大影响。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艺术,基本的政策举措固然重要,但展示和传播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视。尤其是舞台艺术,只有足够的传播,艺术才能被理解和欣赏。民族艺术也只有在成为民族的审美向往,只有融入生活生产的过程,只有建立文化的自信,才能真正地呼吸,才能自主生存,才能成为影响民族历史进程的文化范式。搭建展示平台,创造传播机会,是少数民族艺术突破“博物馆重围”的关键。举办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是党和政府为发展繁荣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而采取的措施之一,也是一次集中的展示和传播。作为一个平台,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传递了许多珍贵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有益于少数民族艺术的发展,也将对更广泛意义上的民族文化发展起到启发促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