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底,一台名为《梦想中国》的电视选秀节目在央视经济频道正式启动,号称要打造顶级的“平民偶像”。而此时,湖南卫视的《金鹰之星》、《超级女声》等同类节目已经如火如荼。
普通人的星光大道
10年前,当港台明星第一次大规模涌入内地时,他们所引发的青少年追星族现象曾经遭到学者和教育家们的痛切批判。 如今,对于新一代年轻人来说,明星已不仅仅是他们膜拜的偶像,更是他们渴望成为的目标。
与10年前不同,这波热浪不再被声讨,反而得到电视传媒的推波助澜。央视高调宣布“要打造中国娱乐节目的最大造星平台”,更昭示了这种文化导向的变化。
确实,电视选秀节目为一些怀揣演艺梦的普通人铺就了星光大道,《金鹰之星》将比赛的优胜者输送给全国一流的导演和剧组;《梦想中国》给最终获奖者准备了一份全球顶级唱片公司的合约与一笔百万以上的才艺基金。
即使没有这些美好的许诺,层层淘汰的漫长赛程中高密度的曝光率,也足以令一个默默无闻的平民变成家喻户晓的名人。
周怒涛,这位《梦想中国》的栏目统筹对《梦想中国》的形容,十分准确地概括了此类节目的梦幻感:“让我们共同目睹一个普通人的生命彻底改变、目睹一位明星诞生的过程。”
对于多数被淘汰者而言,他们即便最后无法拥有明星的耀眼光环,也享受了一把“明星体验”。
新造星运动的魅力
电视参与选秀造星,早已有之,从青年歌手比赛到名目繁多的选美活动,但从未激起过民众如此高涨的热情。新型选秀节目的基本模式为:门槛很低的报名条件——要求选手以原生态面貌参加“海选”——逐级淘汰的残酷赛制——对选手进行包装培训——观众票选决赛胜者。
真正吸引参赛者的,是平民化风格与公开化的选秀过程。“平民主义”,几乎成为所有这类节目祭出的大旗。一面号称“零门槛”的报名条件,只设年龄限制,鼓励普通人参与;另一面凭观众票选淘汰参赛者以及产生最后的优胜者,充分尊重民意。这样挑选出来的新人,尽管还是以青春靓丽的俊男美女居多,但与传统选秀方式相比,仍有明显不同。哈文,这位《梦想中国》的制片人说:“我们的最大卖点就是‘明星中国造’,把决定权交给观众。”
平民化的实质是市场化,准明星们还没有正式进入市场就经受了检验,无疑比盲目造星、捧人更有针对性和保险性。而造星工业流水线的完全透明则显现出娱乐工业规范化的迹象。
选手完全本色的演出,选手与评委之间针锋相对的争辩,在过去的比赛中,这样的情形都不会公之于众,但这带有真人秀色彩的场面,却成为吸引观众的噱头之一。
欲望的膨胀与梦想的距离
“梦想在你心中,机会在你手中!”这样的口号固然动听,但最终能美梦成真当上明星的毕竟是极少数。与极小的出名率恰成对比的是,做明星梦的人越来越多。
事实上,与其说电视造星节目在帮助平民实现梦想,不如说它还是在制造梦想。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它带来的或许是短短一段似幻似真的准明星经历,或许仅仅是海市蜃楼的幻象。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