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困难家庭高高兴兴住进廉租房
9月21日黄昏时分,记者来到昆明首批廉租房建设小区“幸福家园”,曾经为住房伤透脑筋的许多困难家庭,如今舒舒服服地住在这里。
在幸福家园小区,记者看到,小区道路用混凝土铺就而成,草坪和乡土树种全部移栽到位;每套房子都安装了防盗门,室内进行了简单装修,洁净的全框架房屋,还专门在阳台上设计了一个洗衣房,电视、电话等线路全部入地。 今年4月,通过招投标,幸福家园还有了正规的物管企业进驻,整个小区的物业管理井井有条。
“昆明许多住房困难户很高兴地住进了廉租房。”昆明市房管局负责人告诉记者。
昆明市城镇最低收入家庭人均住房保障面
积为13平方米,低于这个标准的均属于廉租住房保障对象。2005年,市房管局会同民政部门,对全市人均住房面积在13平方米以下的城镇低保户进行了核实,共有25039户住房困难户。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解决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十一五”期间,昆明市将建立健全城市低收入家庭廉租房保障制度,实施“525”工程——即用5年时间,采取实物配租、租赁住房货币补贴、租金核减3种方式,解决2.5万多户贫困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据该负责人介绍,昆明市的首批廉租房建设,开始于2004年10月,投资了8000多万元,建设了1002套一期廉租房;去年3月,昆明市又投资5700余万元,启动了3万平方米廉租房建设工作,即612套二期廉租房建设项目,一、二期廉租房分别于去年10月和今年1月竣工,并正式命名为幸福家园小区。2006年春节前,首批申请廉租房的低保户已经搬入幸福家园小区。廉租房建设在西部地区都还处在摸索阶段,首批廉租房建设除了土地是按照廉租房的建设程序由政府划拨外,整个项目严格依照住宅建设程序进行。
老朱不愿租房,要等自己的经济适用房
9月18日这天雨很大,不到半米宽的文定巷,路上全是积水,人只能紧贴着墙根行走。这场大雨,显然也给朱国贵家带来了麻烦,门边、灶头甚至床上,都放着各种容器。雨水从房顶上漏下来,落到容器里,发出嘀嘀嗒嗒的声音。
今年48岁的朱国贵,从小在昆明长大,在文定巷住了快40年。“从小到大,心里头就一直有个‘挤’字。”记者看到,这间9平方米大小的房子,沿着墙壁摆放好床、沙发、书桌和电视柜后,能够活动的空间已经所剩无几了。21英寸的电视,是3年前一家商场开业时,抽奖得到的;书桌是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的;床和沙发分别是侄女和姐姐给的。
厨房,是由过去的天井搭建成的,面积不到1平方米。碗柜边的冰箱上,摆着一台半新的微波炉。朱国贵告诉记者,冰箱是开餐馆的侄女3年前给的,现在已经没有氟利昂了,只能当储物柜用。平时,朱国贵会帮着社区做点公益工作,执执勤、撕撕小广告,社区有什么事情都会叫上他,每月加上低保也就是500元左右的收入。
今年春节前,昆明市首期廉租房“幸福家园”建设完毕,因为家里房子小、生活困难,朱国贵家也属于分配范围,分到了一套38平方米的廉租房。虽然每月房租才30多元,但是朱国贵还是放弃了住新房的机会,“那里离城区太远了,交通也不方便,从那里到老房子骑车要两个多小时,再加上娃娃当时面临中考,也就放弃了。”
朱国贵告诉记者,文定巷属于“昆明老街”建设的2期工程。现在,1期已经拆迁完毕,估计在2007年春节这里也要拆迁。拆迁后,估计要搬到城郊烟草路的经济适用房。新房子是两室一厅,可能有60平方米。
尽管新房很远,但朱国贵表示,这次不会放弃,因为不是租了,“快50岁了,没住过新房,也想感受一下。这辈子,靠自己买房是不可能了,政府搞搬迁,我也能住上经济适用房了。”
面对朱国贵关于“买”和“租”的理解,云南大学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文正祥表示,这种观点,在很多人心中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住房商品化后,人们想要自己的房子。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出租房毕竟不是自己的,虽然便宜也可能存在不确定性,比如市场化后房租的不确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