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研究小组正在清理陶奁。代晴摄
本报沧州电(通讯员代晴记者刘树鹏)9月22日,由沧州师专成立的东汉古墓出土种子生物学研究小组,对盛有发芽种子的陶奁进行了清理工作,并将相关标本移入生物实验室。通过形态学角度初步研究判断,古墓出土种子可能为杂草种子。
墓室外壁又有新发现
沧州师专对河间汉墓出土种子发芽现象非常重视,专门集合生物系各方面的精英成立了课题组进行研究。
22日上午,课题组首先来到古墓现场进行察看,结果在距离地面1.5米的前室外壁和距离地面2米的后室外壁上发现了几撮小苗,阳光下,小苗生长得十分旺盛,每棵都长出了四五片叶子。沧州师专生物系副教授孟德荣老师一眼就认出这是禾本科杂草,在取样过程中还发现它们是从断面土层内部生长出来的。草种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是地表陷落卷入的,是鼠洞遗留还是盗墓者回填土时带进去的?这些杂草与陶奁发芽种子之间到底有没有关联?这一新发现引起了研究小组浓厚的兴趣。
陶奁清理工作全面展开
接着,研究小组进行了此行的重点工作———清理陶奁。陶奁内部的种芽与上次见到的相比,变得更加细长,并且根部往上2/3的地方都呈白色,一棵棵趴在土壤上,没有了刚开始的旺盛状态,有的已经开始萎缩。“这是因为陶奁一直用塑料布罩着,又放在不通风、少阳光的室内造成的。”孟德荣说,“现在我们必须要对陶奁进行取种、取土的清理工作,然后进入实验室研究阶段。”由于盛放种子的彩色陶奁在沧州地区还是第一次被发现,具有极高的考古学研究价值,所以清理过程进行始终非常小心。研究小组成员用镊子将细芽一棵棵植入培养土,浇上营养液,又把没有发芽的种子收集起来,用以计算种子的发芽率。根据种芽形态上的差异,研究小组判定种子种类至少为三种。处理完细芽,小组又进行了分层次取土。在取土的过程中,孟德荣一直用放大镜观察,看是否还有其他的种子。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清理工作,研究小组得出结论:经初步观察,陶奁内的种子仅处于表层土壤中。为什么种子会如此集中地分布在陶奁的表层土壤中呢?孟德荣分析说,很可能是由于雨水灌入,造成陶奁内土壤下沉,种子上浮,或者是外面的种子渗透到墓中。当然,要想知道种子的年代,还要进行专业、系统的鉴定,才能最终得出结论。
发芽种子移入实验室
22日下午,从陶奁内取出的土、16棵细芽、没发芽的种子和在古墓外壁提取的3株杂草,被移入师专生物系的实验室。孟德荣表示,将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两个角度,对细芽进行研究。在生长形态上,把它们与现有的栽培作物和常见杂草进行比较,看它们属于什么作物;同时利用分子生物学的基因图谱,观察几者的保守基因差异是否较大。如差异较大,就说明陶奁发芽种子距今久远,从而断定它们的年代。
当天,来自北京社科院植物研究所的两位专家孔昭宸和刘长江也对陶奁发芽种子进行了取样,准备回京展开相关的研究工作。两位专家都长期从事植物研究,刘长江还参与过让千年莲子开花、结果的实验研究。此外,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也到现场进行了探访。
初步分析是杂草种子
9月23日上午,孟德荣给记者打来电话称,通过显微镜解剖镜观察外表结构以及内部解剖,古墓出土种子与现有栽培作物及杂草种子进行比较,从形态学角度初步判断,古墓出土种子大约是马唐、苡、狗尾草及苋科植物的种子,并非农作物。他说,要想进一步确认种子的类别,还有待于对其种苗继续培养,通过其性状表现,以及其保守基因的克隆测序,与现代栽培作物及杂草种子进行比较。此外,课题组正准备与北京有关科研单位联系,对出土种子以及种子所在土层的土壤做碳14的鉴定,以断定种子的大致年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