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祭十二郎文》:“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有眼科医生指出,这里的“视茫茫”,说明韩愈年未四十眼已老花。老花眼应该戴眼镜,韩愈腹中书架上,大概并没有关于眼镜的书。有人说,国外有杂志已经指出,中国早在纪元前就已经有人戴水晶镜片,用来治疗眼炎和遮蔽阳光。 但又说,目前这还只是一说,考古工作者还没有从国内的历史文献中查到可资证明的材料。另有人考证道,眼镜起源于印度,元朝时由蒙古传入中国,当时中国已经有老年人戴花镜的记载。也许应该感谢毛笔大字,《辞源》没有“近视”一词。但“眼镜”一词还是有的,该词条下这样记载,眼镜的传入中国,大约是在明代中叶,明吴宽有《谢人送西域眼镜》诗,清赵翼《瓯北诗钞》有《初用眼镜》:“相传宣德年,来自番舶驾,内府赐老臣,贵值兼金价。”
有《眼镜从哪里来》告诉人们,在欧洲,眼镜的出现有记载可供查考:从1300年开始,眼镜出现在意大利的威尼斯,有人考证说,真正的眼镜的发明者是一个名叫萨尔沃·德格里阿买提的佛罗伦萨人,他约死于1317年;14世纪上半叶,在意大利许多地方就已经出现了眼镜制造厂,威尼斯是当时的眼镜制造中心,15世纪时,西班牙传教士弗朗西斯·克萨维耶把眼镜传到日本。日本人又一次显示了这个民族每有所学必有精进的特点,他们为眼镜加上了一个向下的支架,从而更增加了眼镜的稳固性,从此,眼镜的形状基本固定下来。
说到眼镜,想到早年看到一个帮花眼老人纫针的金属物件。很遗憾,我一直不知那物件叫什么名字。如果把那物件放大,很有些像水暖器材中的“三通”,但它却像《西游记》中芭蕉扇一样缩小在一些老人手上,老人们有了那东西,缝制衣物时候,就不用经常麻烦年轻人,每要纫针,只消将一根缝衣针针鼻朝下从那“三通”上端入口处坐进去,让一根线从下面通道走上一回,待看到那懵懵懂懂的线从另一端露出头来,抓住它向长里拉上一拉,将针向上一提,一根中了计的线早已挂在针上。早年人好像不知道使用眼镜,但为花眼老人发明了那样一个物件,也是功德无量。
和一些屠龙高论比起来,那个纫针的物件,对老人们更有用得多。
链接:
眼镜从哪里来?
古罗马作家普林尼的著作中,曾经描写过这样的故事:约公元1世纪前后,古罗马暴君尼禄非常喜欢看体育表演,但每次观看时,由于视力不好而非常苦恼。有一个工匠得知此事后,用绿宝石做了一只像现在钟表匠修钟表时用的单眼眼镜献给尼禄,尼禄戴上后,感到很满意,再不用担心看不清精彩的体育表演。从某种角度上说,这可以说是最原始的眼镜。
有考证说,眼镜起源于印度,元朝时由蒙古传入中国,当时中国已经有老年人戴花镜的记载。稍后,在十五世纪时,西班牙传教士弗朗西斯·克萨维耶把眼镜传到日本。
第一副眼镜是双凸镜片,用来矫正近视,这该是最早的近视镜了。
双焦点的透镜是富兰克林创造的。他有一封致友人的信,信上提到,他老是要换两副眼镜,很不方便,因此他设计了一副双焦点的眼镜。
眼镜可以矫正近视、远视、散光等视力缺陷,可是要配好一副光度合适的眼镜,得靠光学研究。据说乾隆皇帝曾有一副西洋进贡的老花镜,想必是要让中国皇帝知道一下西洋眼镜的妙处,可是乾隆却说:“不过如此,看来,大概是光度不合的缘故吧。”
到了十九世纪,远距离视力测验表才由创始人屈勒和斯内伦编制出来。到1872年,才使用屈光透镜来表明镜片的度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