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区西。汉时称明圣湖,唐时因湖在城西,始称西湖。原是与杭州湾相通的浅海湾,后由泥沙堰塞而成。以孤山、白堤、苏堤分隔为外西湖、里西湖、后西湖、小南湖及岳湖。湖光山色,风景绮丽,名胜古迹众多,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历代描绘西湖美景的图不计其数,但得以留存的并不多,保存下来的基本上是清以后的。清朝康乾两位皇帝喜欢江南美景,曾多次南巡。每次皇帝南巡前后都会有官绘本西湖图问世,或是为皇帝南巡作导游图,或是总结皇帝南巡路线。国家图书馆藏的《西湖三十二景图》绘于乾隆三十至三十七年(1765-1772),绢地彩绘,折装,全图采用形象画法。装在一个长21.3厘米,高14厘米,宽16厘米的木制盒套上,盒套上刻有“钱文敏公西湖三十二景”字样。盒套是后做的。
全图分四册,每册19.5×14厘米。每册包括8幅绘制精美的地图,图后附说明,介绍各景点的地理位置、胜景来由及清以来各皇帝南巡时的御书。
如:“三潭印月旧湖心寺外三塔鼎立。相传湖中有三潭深不可测,故建浮屠以镇之。塔影如瓶浮漾水中,月光映潭,影分为三。绕潭作埂为放生池,内置高轩杰阁,度平桥三折而入,空明窅映,俨然湖中之湖,洵可濯魄洗心,顿消尘虑。圣祖仁皇帝南巡御书”三潭印月“匾额并建碑亭于池北。”
每幅图12.7×10.4厘米。最后一幅图上落款为“臣钱维城恭画”,并有“臣”、“城”朱文方印。最后一篇说明上落款为“臣裘曰修敬书”,并有“臣”、“裘曰修”朱文方印。
第一册八景为:
苏堤春晓、柳浪闻莺、花港观鱼、曲院风荷、双峰插云、雷峰西照、三潭印月、平湖秋月
第二册八景为:
南屏晚钟、断桥残雪、湖心平眺、吴山大观、湖山春社、浙江秋涛、梅林归鹤、玉泉鱼跃
第三册八景为:
玉带晴虹、天竺香市、北高峰、韬光观海、敷文书院、云棲寺、蕉石鸣琴、冷泉猿啸
第四册八景为:
六和塔、云林寺、昭庆寺、理安寺、虎跑泉、水乐洞、宗阳宫、小有天园
西湖十景之“雷峰夕照”在此图册中为“雷峰西照”,是因为“圣祖仁皇帝御书,易‘夕照’为‘西照’。每当日轮西映亭台,金碧与山光互耀,如宝鉴初开、火珠半坠,虽赤城栖霞不是过也。”
绘图者钱维城,初名辛来,字宗磐,又字幼安,号幼庵、茶山,晚年号又稼轩,武进(今江苏常州)人,生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卒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于乾隆十年(1745)得中状元。此后钱维城曾任官刑部侍郎,又入直南书房,并且一直在朝廷为官,成为乾隆皇帝倚重的文臣。钱维城死后谥“文敏”。《清史稿》中有其小传。钱维城为官之余,还擅长作画,尤其以山水画闻名清朝画坛。他的绘画远学“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近学“清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直接得自于董邦达(1699-1769)的传授和指点。在钱维城的绘画中,带棱角的石形、双勾少皴的树干,以及中锋含蓄的细笔、淡墨勾皴的线条,都存有董邦达的笔意,但他更擅长缜密的用笔和青绿、赭石相间的设色,其中也显示出清初“四王”的流派风格,他的作品经常呈现出来的是一派宫廷富贵的气息。在乾隆的收藏目录《石渠宝芨》中,收录钱维城作品有160多幅,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对钱维城作品的赏识程度。
撰说者裘曰修,字叔度,江西新建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吏部侍郎、军机处行走、工部尚书。乾隆皇帝常与其探讨诗文。
由乾隆皇帝赏识重用的钱、裘两位大臣编绘此图说,可见《西湖三十二景图》在乾隆皇帝心目中的分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