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们组织500余人的调研队伍,分别深入全省机关、厂矿、学校、农村的1000多个单位,采取问卷、座谈、访谈和随机抽样的办法,共对48320个对象,就当前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状况做了专题调研,取得40余万条信息。 现将有关情况综合如下。
一、全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呈现积极健康向上态势
(一)党中央始终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方略,思想道德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调查中大家反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关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两个决议、五个文件,以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把思想道德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位置,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主要内容和基本途径,成为指导13亿人口大国的道德准则,是我们党执政治国的重要成果和宝贵财富。由于党中央的高度重视,省委和各级党委的大力推动,全省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思想道德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二)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在与时俱进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广大群众对我省在开拓进取中抓思想道德建设给予充分肯定。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首先,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度逐步加大,特别是全社会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识不断增强,措施不断落实,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其次,各种形式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逐渐步入正规化轨道,各类重大节庆主题教育活动、红色旅游和参观体验教育活动对人们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学生守则、市民守则、行业规则和各种乡规民约等适应社会转型与发展的各阶层道德规范的不断修订、健全和完善,有效规范了社会各个阶层的行为道德标准,人民群众辨别和践行是非荣辱的能力显著增强。三是各种社会机构发挥各自特色,工作卓有成效。如实施“希望工程”“西部开发助学工程”;设立“见义勇为”基金会;建立消费者协会,设立“3·15”消费者日等,开展了大量的公益性活动,有力地引导和匡正了社会风尚。四是各种社会组织不断加强内部管理,优化了社会风气。比如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制定了相应的服务条约、管理办法,有效地提高了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自觉性,提高了职工的文明程度与道德水准。五是文化宣传中思想道德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在大力宣传诸如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李双良、申纪兰、赵雪芳等时代英雄人物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宣传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十分贴近的先进人物,如我省舍生忘死带领村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张小民、李鸿海、范希俊、张贵本,以及其他行业的先进典型栗俊平、李晓鹤、李学花、李晋芳等,起到了弘扬正气、激励民心、引导世风的积极作用。(三)各种积极健康的道德实践活动有效地提升了全社会的文明水准和道德水平。调查中,大家充分肯定了各种思想道德建设实践活动的积极作用。他们列举了在全社会组织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在司法系统开展的“十大优秀法官”评选活动;共青团系统开展的“十大杰出青年”评选和“青年志愿者”活动、“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党政机关开展的“争先创优、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在旅游景区开展的“文明风景旅游区”评选活动;以及“百城万店无假货”“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认为这些活动对提升我省的文明水平和道德水准,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广泛深入开展的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村镇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文明生活,推崇高尚情操,已经成为新的历史时期党领导人民群众创建美好生活和追求文明进步的主流道德实践活动。(四)适应时代发展,新的道德观念明显强化。在整个调研中我们感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竞争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科技意识、创新意识、环保意识、权益意识、契约意识等思想观念越来越突出地显现出来,越来越得到加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新的思想观念的生成和光大,与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相适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统一,与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积极性相一致,标志着社会各阶层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公民个人修养的普遍提高,成为支撑整个社会文明、进步、发展、和谐的基石。
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阶段性社会特征及原因分析
调研中发现当前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社会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思想道德水平逐步提高,农村传统道德观念迅速分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逐渐增大,人们的权益意识、公平意识、法律意识增强,解决个人危机的机遇性更大,自主能力更强,积极健康的因素日渐强化。尽管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然而适应新社会体制的积极的道德观念正在形成。而在农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现代意识和市场观念逐步增强,思想道德建设主流是好的,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一些贫困落后地区,呈现这样几种情况:一是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民纷纷外出打工,新农村建设出现主体缺失。二是由于城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对农村淳朴传统思想道德形成强烈冲击。三是农村留守子女远离父母,思想道德教育出现缺失。2、道德评价标准倾向多元。一是传统道德观念,如传统文化中的廉、孝、节、义等;二是计划体制下形成的道德观念,诸如不愿参与竞争,习惯依赖政府、单位解决一切问题等;三是西方文化中诸如民主、平等、尊重个人权利等道德观念,正在被人们所认可接受,同时,西方文化中消极腐朽的道德观念如极端个人主义、亲情淡漠等,也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多元的道德评判标准,使受某一种道德观影响较重的人视持其他道德观的人的行为为不道德;或者同时受多种道德观影响的人自身产生了选择的矛盾和困惑,在行为上表现出某种摇摆性,在心理上呈现出危机感。另外,个人工作生活的境遇与对目前道德状况的评价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个人境遇好,评价呈正面的比例就大;个人境遇差,评价呈负面的比例就多。3、大、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有待加强。调查中发现,目前在校大、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并未随着年龄增大、年级升高而增强。调查中我们特别关注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状况。从整体上看,现在的大学生与上世纪80-90年代的大学生相比,缺少无忧无虑、朴实无华的纯真,看上去“少年老成”,道德情感趋于复杂,表现为:一是爱国热情较强,社会责任感较弱。二是个人成才欲望较强,社会理想信念较弱。三是荣辱观念正向增强,实践动力呈现绵弱。四是维权意识较强,奉献意识较弱。4、一些社会公众人物形象欠佳,对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产生负面影响。调查中大家说,近年来,有些歌星、影星、球星以及各类大款等的社会形象不佳,给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不少负面影响。同时,各级党政机关和行政执法队伍中出现的违法违纪事件,特别是领导干部腐败问题,对公民道德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开展。5、四大社会问题影响各阶层互信。调查中广大群众反映,目前道德领域最为严重的是“诚信缺失导致社会失范”“冷漠麻木导致正义感弱化”“贪污腐败导致公信力异化”和“不良行为导致责任感丧失”四大突出问题。分析出现以上阶段性社会特征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1、对“三个文明”的关系存在模糊认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不能简单地把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质文明的派生物或附属品,而应探求和遵循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自身发展的规律性,自觉推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道德建设对于规范社会生活、优化经济发展秩序,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而一些地方和单位的领导对此认识不足,总是认为只有物质文明是“实”的,只有经济建设是“硬”的,思想道德建设抓不抓没多大关系,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于是,对抓思想道德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一手硬、一手软”。这是思想道德建设领域存在问题的领导原因。2、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社会转型期的诸多考验。首先,市场秩序不健全,导致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现不正确认识,从而诱发道德标准的紊乱。其次,在社会转型期,政府如何行使好自身的职能还存在许多需要完善和解决的问题。一种是该管的没有管或没有管好,不该管的却管过了头或插手太多。另一种是本来应为公众服务的各种机构,利用公共权力维护部门利益,给普通群众带来了生活、工作上的各种困难、矛盾,引发了他们对道德建设的负面心态。第三,片面强调知识技能教育,使道德教育弱化。如有的学校强调学生先成人后成才不够。考试分数成为衡量孩子能否成功的标志。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感的养成出现缺位。3、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方式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一是在对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的倡导,一些地方局限于大而空的概念性号召。二是对不同文化体系中的道德范畴缺少科学的辨析。三是一些地方和单位对先进典型宣传的针对性和层次性缺乏科学区分,与普通群众的距离较大,使人们感到难学难比。四是有的地方和单位在推进道德建设时,把日常行为当作衡量政治自觉性来解决,不利于道德建设的开展。凡此种种,都在不知不觉中扩大了思想道德建设认识和践行的误区。
三、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导。各级党委要站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端正指导思想,纳入决策目标,执行岗位责任,严格考核监督,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表彰,作为考核各级党委、领导干部工作水平和工作政绩的重要依据。各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各级公务员、全体共产党员,都要做思想道德建设的表率。2、进一步创新体制,把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关系理顺,注重形成齐抓共管和谐运行的思想道德建设新格局。一是要通过制度建设,落实齐抓共管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体制。要进一步明确全社会各职能部门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任务,出现重大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实行问责制,使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地体现为国家意志,并通过国家机器的运转维护党的思想道德建设主张在思想道德领域的主导地位。各级党委侧重于重大的、倾向性思想道德建设问题的管理,政府各职能部门负责本领域思想道德建设具体问题的导向,通过行之有效的工作体制,确保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与时俱进。二是要理顺工作关系,强化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统筹协调。要进一步强化党在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各级党委要担负起统筹协调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任务。要扩大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范围,统一指导协调党和政府各部门有关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要进一步明确思想道德建设具体工作的协调机构,建立协调制度,加强法规政策协调、突发事件协调。特别要加强互联网管理的指导协调,严厉打击各种网络色情、迷信、赌博等犯罪行为,同各种邪教组织、国内外敌对舆论势力作坚决的斗争。要采取一系列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加大互联网正面宣传的力度,引导广大网民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总之,要理顺思想道德建设各方面的关系,增强党对思想道德建设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形成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社会各方面分工负责、齐抓共管,人民群众民主参与、依法监督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管理格局。3、进一步建立健全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把思想道德建设和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紧密结合起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要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进行。一是要建立日常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使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常抓不懈。要建立公开的思想道德建设社会监督机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制定思想道德建设的具体管理标准和章程,受理人民群众的投诉,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树立党和政府良好的思想道德形象。要注重社会激励和引导机制的建设,使不道德的行为受到谴责惩罚,使在道德实践中做出突出贡献甚至付出巨大牺牲者得到社会的奖掖鼓励。二是要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主要在四方面着力抓好:(一)健全权力制衡和制约机制,使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权力都真正成为推进社会积极运转,服务民众生活生产的重要工具。(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特别是对困难地区、弱势群体要加大社会资助的力度,体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优越性。(三)加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规范政府行为,努力使政府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优化社会风气,使人民群众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得到最大的实惠。(四)改进社会教育,纠正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倾向。学校教育要以育人为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社会各类职业技能教育要破除单纯的就业观念、技能观念,强化社会成员的职业操守和道德水准。另外,媒体宣传要关注道德建设中的各种问题,特别要注重改进报道方式方法,从平凡小事着眼,从可学可赶的人入手,大力宣传各种积极健康的道德行为,大力宣传各类先进人物,加大舆论批评和监督的力度。特别要注重宣传社会公众人物热心公益事业,关心社会发展,支助困难群体的义举,用他们的言行影响带动更多的人,在全社会形成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文明办课题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