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大豆产业濒临不安全状态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高淑华 王建威
中国大豆产业目前的困境,似乎预示着加入WTO之初对中国农产品前景的担忧正在应验。
作为我国“入世”后最早全线开放的农产品,中国大豆产业目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由于进口大豆量增价跌,致使国产大豆价格低迷,积压严重,种植面积亦随之大幅萎缩,原本充满生机的大豆加工业也在两年间节节败退,不少处于休克和破产状态。
有关专家指出,我国大豆产业目前已处于不安全状态。
豆贱伤农,种植面积大幅萎缩
黑龙江省阿城市永源镇永源村农民张洪福今年一亩大豆也没种:“以前村里家家都种点大豆,今年有70%的人家不种了,不挣钱白挨累,谁还种?”作为我国大豆主产区,黑龙江大豆的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0%左右,而目前黑龙江200万豆农中,有张洪福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
问及原因,去年种了150亩大豆的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勤得利农场的姜新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大豆如果每斤卖不到1.15元,就是个赔。最近我1.03元卖了些大豆,赔了6000多块钱,家里还有8000多斤没卖。生产资料涨价,豆价却不涨反跌,把国家免税和补贴都吃掉了,现在连孩子上学都受影响了。”
据黑龙江省农委有关人员介绍,截至今年6月,黑龙江农民库存余粮中,大豆占50%,当时豆农手中有70%的大豆没出手。憋了大半年豆价仍不见涨,豆农只得无奈卖出。
由于种大豆比较效益差,今年一些地区出现了豆农弃种大豆的现象。海伦市是黑龙江省优质大豆主产区之一,但大豆成了这个市2006年农业指导生产计划中的压缩作物。海伦市政府办副主任李长军说,由于种大豆比较效益低,减少种植面积已是必然。海伦市大豆种植面积已由最高峰时2003年的250万亩,降至今年的160万亩,降幅达36%。
黑龙江省副省长申立国说,我国大豆年产量在1700万吨上下,其中黑龙江省约占全国的40%。近两年受进口大豆冲击,大豆价格已接近生产成本价,豆农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
黑龙江省农委生产处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2005年黑龙江生产大豆774万吨,按每斤比2004年少卖0.2元计算,全省200万户豆农减收超过30亿元。今年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为5507万亩,比2005年减少了800多万亩。
据了解,由于豆贱伤农,我国大豆主产区的黑龙江部分农民已陆续改种玉米、水稻。
但黑河、大兴安岭等黑龙江北部地区有近2000万亩的大豆种植面积,受低温影响没有替代作物,40余万户豆农面临生存危机。农业部原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王连铮说,“除黑龙江北部地区外,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也将面临同样问题。”
与主产区豆农困境相关的两个数据是:一,我国今年预计大豆产量在1800万吨左右,而仅去年的压榨需求就有3200万吨,中国已连续三年每年进口大豆超过2000万吨;二,世界主要大豆产地巴西、阿根廷今年大豆丰收,产大于需,国际市场大豆价格正逐步走低。
油脂业为何鲜用国产大豆
国产大豆如果每斤卖不到1.15元就会赔钱,那么进口大豆的价格又如何呢?
以今年以来广东口岸的大豆进口价为例,《瞭望》新闻周刊粗略地算了一笔账:海关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广东口岸大豆进口价格持续走低,7月份每吨大豆价格已从1月的279美元降到248美元,降幅达11%。以1:8的汇率粗略计算可知,7月份进口大豆每斤价格仅为0.992元。
价格之外是品质。对于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的品质比较,一般认为国产大豆具有高蛋白和非转基因两大优势,劣势则在于出油率不高和品质不均;进口大豆虽出油率较高和品质均匀,但存在多为转基因产品;检疫不合格批次多、比重高等问题。
黑龙江九三油脂有限责任公司是加工国产大豆最多的企业。问及为何国内大多油脂企业喜用进口大豆,总经理田仁礼认为在目前国内消费者对转基因问题不敏感的背景下,使用进口大豆的投入产出比更高。而企业加工国产大豆则受到诸多高成本困扰:
一是产区大豆加工企业流动资金成本高。在大豆产区黑龙江,企业要达产,必须一次性储备一个榨期的原料,流动资金每年只能周转两次,按现行贷款利率算,每加工一吨大豆约需支付银行利息70元,如九三油脂年加工国产大豆200万吨,仅原料收购每年就需要40多亿元。所以目前国内大豆加工企业90%在沿海,他们加工一船进一船,年资金周转率在八次以上,每加工一吨大豆财务成本20元足够,两者相差约50元。
二是产区大豆加工企业收储成本高。在国内收购大豆,需面对千家万户,原料到达厂内需包装、运输、储存等费用,每收购一吨大豆约需收储费用75元。在沿海,每吨大豆到达车间的费用不足25元。
三是我国大豆产业竞争的起跑线在沿海,黑龙江大豆运到沿海地区每吨要增加约70元的运输成本。
以上三项合计,企业加工黑龙江产区大豆要比加工进口大豆每吨增加170元左右的成本。九三油脂每年加工200万吨黑龙江大豆,要比用进口大豆增加成本3.4亿元。
企业目前收购国产大豆还面临税收难题
按国家税收政策规定,“粮食加工企业收购农民的粮食,进项税抵扣率由原来的10%提高到13%”。在黑龙江收购大豆半径一般是200公里,多数农民只能通过粮食经销商把大豆交到工厂。但税务部门不能把粮商视为“农民”,企业若上门收购面对千家万户成本太高,若收粮商的大豆则无法享受国家的税收优惠,还有偷税嫌疑。而在沿海,进口大豆增值税发票一船一张,非常方便。这样,谁还愿意加工国产大豆呢?
据了解,仅2001年,美国对大豆的补贴就达190亿美元,相当于出口大豆价格的30%,而我国对大豆产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却远远不够。
外资控盘加工业雪上加霜
此外,外资对于我国大豆加工业原料采购环节的控盘,成为国产大豆面临困境的又一重要原因。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主任、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首席教授盖钧镒指出,我国大豆加工业正在遭遇外资“控盘”危机。目前仅ADM、嘉吉、邦基、金光、正大等跨国粮商就控制我国40%的大豆加工能力和90%的大豆进口量。
业内专家告诉记者,目前投资我国大豆产业一些跨国粮商,其投资往往以控制原料采购为前提。ADM收购了华农集团湛江油脂厂30%的股份,却取得了其70%的原料采购权。跨国粮商的这种做法与其说是投资,不如说是来垄断中国大豆市场。
由于跨国公司基本掌控了大豆加工业的进口大豆话语权,使我国大豆进口量猛增,去年进口2650多万吨,是当年国产大豆的1.6倍,约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1/3;今年上半年国产大豆销售困难,而进口总量同比却增加15%,达到1400万吨。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跨国公司在我国大豆行业的低成本扩张还在继续,目前,ADM、嘉吉、邦基等跨国公司已纷纷向黑龙江九三油脂提出合资合作信息,有的提出条件要“九三”把在大豆产区加工国产大豆的企业分离出去。一旦“九三”与之合作,我国大豆市场90%以上都将受制于国外。
一旦我国没有足够的大豆产出,中国国内的大豆价格、日常消费、食品安全和百姓健康都会受到巨大威胁。由于作为大豆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的大豆加工业被外资所控,目前,不仅使上游种植业遭受严重打击,还将让下游养殖业难逃噩运。豆粕为养殖业提供60%的蛋白原料,如果大豆受控,势必带动下游养殖业成本上涨,影响城乡农副产品价格,畜牧业也将受制于人。届时,我国大豆产业的上、中、下游环节将全盘为外资所控。
专家认为,目前,每年进口大豆已成为我国粮食总量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几家跨国公司目前掌控着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主要大豆产地的收购、仓储和出口码头设施,控制着全球大部分大豆货源,而且粮食贸易体制也由这些大粮商决定。在其操控之下的大豆国际市场稍有变化,都会危及到我国的粮食战略安全。
有专家指出,目前我国棉花进口正在步大豆的后尘。2000年,我国棉花进口量仅为7000吨,占我国产量的0.16%;而到2005年我国棉花进口量就达到257万吨,占我国产量的45.09%。2006年前三个月,我国棉花进口达111.8万吨,同比增长291.9%。棉花进口猛增将直接威胁4000万棉农的生存。因而在专家看来,如何在WTO规则下对我国竞争力较弱的产业进行合理保护,政府还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大豆危机”的另类视角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林艳兴
随着大豆行业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业界专家忧心忡忡。调研采访中发现,一些粮食主产区的研究者和WTO专家,有着不同于大豆主产区的观察视角。
接受采访的专家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国对大豆产业不可谓不重视。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实施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把大豆产业与奶类产业、食品工业一起,确定为国家在食物与营养领域的三个重点产业;2002年,农业部开展了“大豆振兴计划”,并给予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几年来,大豆产业不但没有振兴,反而在萎缩。
粮食问题专家、吉林省粮食经济研究所所长刘笑然认为,这既是我国“人多地少”国情的必然,也是市场经济下比较优势规律的必然。当前大豆产业种植的减少,某种程度上也是国家大力发展口粮作物水稻、小麦、玉米,进行结构调整的结果。在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中,最为敏感、重要的还是水稻、小麦等口粮作物,如果能够通过进口大豆弥补国内需求,国内再腾出土地来种植其他粮食作物,大豆上的“不为”、“少为”也是对整个粮食安全的“有为”。
刘笑然指出,对于目前大豆产业的颓势,要重视,但不要强力干预;要采取措施,但应适度适量,注意角度。千万别因重视大豆而影响了国家所要确保的口粮消费品种的种植,按下葫芦浮起瓢。因此,采取的措施也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WTO问题专家、国家粮食局顾问李思恒说,虽然在“入世”谈判中,我国政府对大豆没有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只按一般3%的关税进口,没有过渡期,但其实“入世”对大豆的影响其实并不大,大豆的税率已经高于玉米、小麦等粮食品种。后者实行关税配额管理,我们几年都没有实现配额,只按照1%的关税增税。但进口最多、受冲击最大的还是大豆,这只能说明我们需要,所以,在呼吁保护民族大豆产业时,对进口大豆不能一概说“不”。
记者调研发现,在不少问题尚未明确之前,对当前大豆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重视,或给予适当的扶持。
首先,要适当控制和规范进口。进口过多、过猛重创了我国种植业,影响了农民增收。中国粮食网总裁胡天石说,政府应在WTO的原则下采取措施,杜绝国外跨国公司和国内一些沿海加工企业集团垄断和操纵市场的情况。可以采取标示办法,要求进口产品标明是转基因产品还是非转基因产品,以实现限制进口、鼓励使用国产大豆的作用。
同时,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和全球第四的大豆种植大国,至今没有一个全国性的大豆行业协会,企业对国际市场的价格形势和国内市场的生产行情了解不够。胡天石认为,成立一个全国性的大豆行会,通过行业协会的协调,可以促进大豆种植、进口、加工、饲料、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及国内实用大豆消费整个产业链的规范、全面、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注意发扬我国大豆高蛋白、非转基因的优势,提高其同国外高油大豆、转基因大豆的竞争力。我国大豆具有外观性状好,蛋白质含量高和不含转基因成分的优势。由于国际市场对转基因农产品持不同态度,美国是转基因大豆生产大国,极力倡导转基因农产品的贸易,欧盟、日本、韩国则相反,设置“绿色壁垒”阻止转基因农产品进口,这无疑为非转基因大豆腾出了市场空间。我国应打造天然绿色品牌,乘势大量出口,使我国大豆由现阶段的数量劣势转为质量优势。
再次,要着力加强大豆科研。从长远看,要增加大豆生产,提高国内供应能力,一要稳定播种面积,二要提高单产。为防止与粮争地,最可靠的还是要提高单产。同时,不管我们对大豆产业如何管理,科技力量在手,我们可以更加从容地应对。为此,盖钧镒说,要通过“组织大豆科研国家队,实施中国大豆超级种培育赶超项目”来较大幅度提高大豆单产。
第四,要关注没有替代作物地区的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多数产豆地区可以种植玉米、小麦,甚至水稻,这些地方由于种大豆效益低,可以调整种植结构,如在黑龙江今年减少的800万亩大豆种植面积就纷纷改种了水稻、玉米等效益更好的作物。但在黑河、大兴安岭等黑龙江北部地区,因受积温影响没有替代作物,40万豆农面临生存危机。黑龙江省农委有关人士说,国家应在这类地区给予重点扶持,或在政策上给予重点倾斜,或加强这些地区种植结构的科研。
第五,要注意“跳出大豆看大豆”。通过大豆现象研究国外农产品进入我国的路径,探讨我国农产品在全面放开后应对国外竞争的办法。大连商品交易所研究部总监王伟筠说,大豆产业当前的困境其实是我国大宗农产品在失去保护之后,遭受国际竞争后败下阵来的一个缩影。入世前后,我们曾经对外国农产品对我农业的冲击忧心忡忡,入世几年后没看见外国农产品大规模“入侵”,又一度沾沾自喜。
王伟筠说,从大豆产业可以看出,国外农产品不是没有来,只是没有直奔而来,而是改头换面,迂回包抄而来。大豆进入中国的方式是,资本先行,携强大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业,控制加工业后,再从国外进口农产品。外国农产品的这种进入路径,值得我们研究和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