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陕北跨越发展,是省委、省政府结合省情,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决策。作为面积最大、资源最富集的陕北老区县,神木县在改革开放以来,立足资源优势,抢抓发展机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工业基本上实现了规模化发展,农业基本上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命运,财政基本上结束了靠转移支付的历史,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已居陕西省第一位,正在迈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在最近召开的陕北建设委员会第二次扩大会议上,省委书记李建国作了重要讲话,对实现陕北跨越式发展的全局性问题作了深入分析,对陕北老区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安排部署,对神木县的发展也寄予厚望。近日,记者就如何认真贯彻此次会议精神,率先实现跨越发展,专访了神木县县长雷正西。
记者:自上世纪80年代神府煤田开发以来,神木县依托资源优势,在陕北老区县中较早走上工业化道路。但是,由于煤炭资源一直处于大规模、高强度开发状态,神木和全国其它资源型城市一样,基本处于“一煤独大”格局。面对这种现状,切实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显得尤为重要。请问雷县长,神木县将采取何种措施改变这种局面,真正使县域经济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雷正西:2005年,神木县全县原煤产量达8600万吨,其中神华集团5300万吨,是全国第一产煤大县。神木因煤而兴,形成“一煤独大”的格局有其必然的历史原因。但“一煤独大”导致全县工业结构畸重,煤炭行业产生的GDP和税收占到全县GDP和税收的60%以上。在煤炭加工转化方面,除近年来中、省企业投资建设的国华锦界煤电一体化、陕投60万吨甲醇等较大转化项目外,地方的煤炭加工转化目前只停留在煤电、煤干馏等初级产品的加工转化领域,2005年,地方煤炭加工转化企业原煤消耗量不足总产量的20%,而且普遍存在规模小、生产工艺落后等问题,经常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经济结构缺乏足够的弹性,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影响着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此外,作为以煤炭采掘和初级加工为主的产业结构,还给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矿区地质灾害频发,大气、水体污染形势严峻,低水平的发展已付出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
因此,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为神木县实现新型工业化,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下一步,我们将依托资源优势,抢抓建设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重点实现以下四个转变:一是抓好能源产业整体创新,实现煤炭产业由原料和初级产品输出型向精深加工综合开发型转变。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提升煤炭行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和资源利用水平。加大对现有中小煤矿的整合、联并、改造力度,推广壁式开采,力争“十一五”末全县乡镇煤矿的资源回采率提高到60%以上。其次,要立足“三个转化”,把延伸以煤炭为基础的优势产业链条作为“主攻”方向。按照规模大型化和生产清洁化、节能化的要求,对现有煤干馏产业进行彻底改造,升级换代,提高兰炭(化工、载能、冶金工业的理想还原剂)和煤焦油的产出率,降低能源消耗率,并对尾气和剩余热量综合利用,走环保、节能和循环经济的路子。改进传统煤化工及载能企业的生产工艺,增加甲醇、煤焦油、聚氯乙烯、电石、铁合金等基础工业原料产量。第三,要加快岩盐、天然气的开发利用,规划建设盐化工、天然气化工项目,使之与煤化工项目相辅相成,构建较为完备的地方化工体系。同时,依托煤制甲醇、MTO等大型煤化工企业,加快开发烯烃的下游产品,不断提高附加值,把神木建成全国较大的烯烃衍生物化工基地。二是积极发展非煤产业,实现由单一的能源化工产业结构向多元化经济结构转变。认真吸取国内外一些资源型城市“矿竭城衰”的教训,大力培育后续产业,加快发展制造业、新材料、农畜产品加工、现代服务业等后续产业,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良性互动,提前回答“煤挖完了怎么办”的问题。三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实现工业经济由粗放、分散向集约化、集群化转变。进一步完善锦界、大柳塔、店塔等现有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加快大保当、石窑店等新园区建设,规范和整合园区内现有的煤电、载能、建材和煤化工等企业,充分发挥集群优势。发挥好神木新村的载体作用,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功能定位,按照“限重进轻、限低进高”的产业建设思路,在神木新村大力发展非煤产业,把神木新村建成服务陕北能源化工基地、辐射晋陕蒙地区的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使其成为神木县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试验示范区。四是提升企业素质,实现企业发展的格局向集团化、多元化转变。继续扶持现有的龙华、亚华、恒源、北元、腾龙等几大本土民营企业集团,打造神木煤业“航母”,组建神木煤炭集团,实行规模化经营,参与市场竞争。鼓励和推动现有能源企业实行多种经营,以能源主产业为依托,逐步转移,逐步替代,在煤炭资源枯竭前成功转型。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民营企业积极进入非煤产业领域,推动县域经济结构快速转型。
记者:神木县北部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较快;而南部资源较少,主要依赖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形成南北二元的经济格局。“十一五”期间实现神木经济跨越式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显得至关重要。请问雷县长,神木县在统筹城乡发展,破解新农村建设难题方面将采取何种举措?
雷正西:神木县的城矿区与广大农村差别较大,特别是中南部山区,自然条件差、农民收入低,富裕农民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因此,在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我们将坚持从实际出发,大胆突破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传统思维,依靠工业化致富农民、依靠城市化带动农村、依靠产业化提升农业,走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道路,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一是大力实行工业反哺农业,以工补农,以工促农。在工业与农业的对接过程中,切实强化农业承接工业辐射和带动的能力与水平。政府首先从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抓起,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公共财政,通过进一步完善农村的水、电、路、讯等设施,从时空上拉近工业和农业的距离。其次是加快建设新城镇,增强榆—神—大工业走廊的承载能力,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二是从农民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多降“惠农春雨”。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改变补贴方式。通过农机具、化肥、种子、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专项补贴,降低农业生产绝对成本,提高农业的比较优势,快速完成农牧产业的原始积累,加快产业化进程。三是大力实施“阳光工程”,给农民“镀金”。通过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转移剩余劳动力,减少农民,进而解决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民的角色转化问题,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四是加快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农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一方面,使神木的羊子、红枣、小杂粮等农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牧业产业的整体效益;另一方面,切实增加农民就业,加快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化步伐。
记者:在实现跨越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神木县如何立足和谐发展,构建人民幸福安康的社会环境?
雷正西:我们将以建设“亲民型、阳光型、创新型”政府为切入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经济、社会、民生、生态环境、政治文明全面协调发展。一是坚持富民优先,解决“富财政、穷百姓”问题。神木县的GDP和财政收入总量较大,但老百姓并不富裕,且贫富差距有逐年拉大的趋势。下一步,政府将加快推进和鼓励全民创业,干部带头创业,培育更多的民营经济组织,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最大限度释放全体劳动者的潜能,让“能者创大业,弱者有活干”,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二是坚持科教优先,增强发展的软实力。全方位推进基础教育和群众素质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培育和引进高素质人才,为神木的可持续发展积蓄人才力量。充分挖掘和整理历史文化,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全县的文化品位和文明程度。三是坚持环保优先,全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狠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以治理工业污染为重点,对工业“三废”实行“零排放”和综合利用,所有工业园区都要按生态示范园区的标准严格要求,园区绿化率要达到40%以上。继续封山禁牧,进一步扩大退耕还林(草)面积,巩固治沙治土成果,力争“十一五”期间全县林草覆盖率在目前46%的基础上再提高10个百分点。四是坚持群众切身利益优先,把保障群众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巩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果,继续加大对低保、医保、城乡合作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社会救助等领域的公共财政投入。2007年,我们将在已实现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完全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和全面实行农村、城镇合作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同时,着手改造旧城区,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改善群众的生活和居住条件,真正使广大城乡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妥善处理征地拆迁、地企纠纷、环境保护和劳资关系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型社会矛盾,强化安全生产监管,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切实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
(本报记者 刘仲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