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了,变了,真变了。路宽了,街靓了,新房多了,堤防修复了,我们腰包鼓了。这与三年前一片汪洋,房倒屋塌,田园被毁的‘03.8’大洪灾相比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受到温家宝总理接见的华县下庙镇农民康天恩的老伴对记者说:“华县的巨大变化值得大书特书!”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近年来,华县国民经济结构已由过去的23.3:62.3:14.5调整为2005年的10:75:15结构不断优化,第二三产业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上升。 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驻华企业和民营企业成为主角。在以钼采、选、冶为主的有色金属深加工业,以石渣、镀锌管生产为主的建材加工业,以水飞蓟、大输液针剂、化肥生产为主的医药化工业,以饼干、罐头和面粉生产为主的涉农工业带动下,辖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70亿元。
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36.06亿元,年均增长10.3%,较“九五”末增加1.1个百分点,比全国、全市的年均增速分别高2.3和0.8个百分点;全县人均GDP已达10000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8亿元,年均增长2.6%;外贸出口总额20多亿元;年均增长30%;“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8亿元,是改革开放之初至“十五”前22年的总和。全县财政收入1.7亿元,相当于“九五”末的2.93倍,居全市第一,全省综合实力评定位列第20名,一举跃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百名县之列。
项目建设成就斐然
华县县委、县政府以项目建设为总揽,制定出台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广泛深入开展“项目建设与招商引资年”活动。以优势资源,优惠政策,特色文化,品牌产品多形式多途径招商、引商、会商。重大项目实行县级领导包联制,陪同办理相关手续,成立项目建设治安特勤大队,给重点企业派驻特派员,挂牌保护,在全县建立项目服务“110”网络,营造出一个具有良好法制、道德、信用、人文、税收的投资与发展环境。
该县利用“受灾的华县”这个品牌,千方百计捕捉国家政策投资信息,争取到堤防修复、基层政权、城镇供排水、人饮应急、学校重建、耕地整理、灾民建房、华州新村基础设施、老西潼公路修复、大明战备路改造、防汛路改造等灾后重建项目补助资金2亿元。同时,县财政投资1.6亿多元用于中省投资项目的配套和20件为民所办实事。2003年至今共实施基础设施和公益类项目61个,完成投资4.36亿元,建成并交付使用的项目有52个,华县基础设施滞后的局面得以改观。
依托资源优势,实施产业类项目,培育后续财源则是华县的又一个创举。他们利用“中国钼业之都”的品牌效应,引进文金栗峪钼矿,柳枝钼矿等钼工业企业5家,2005年钼产业创造工业总产值71亿元,较2003年增加58亿元,形成“钼业经济”主导地方财政的格局。围绕华山化工集团的技术、品牌优势,发展以煤化工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引进生产水泥添加剂,三元肥,复合肥的企业7家。2005年煤化工业产值突破8亿元,较2003年增加2.6亿元。围绕丰富的石渣石板材资源,引进生产加工镀锌管,石板材,石渣企业4家,2005年建材工业产值突破2亿元,较2003年增加1亿元。以3万亩水飞蓟等中药材种植基地为依托,形成西北地区较大规模的水飞蓟、青蒿素等中药材深加工企业5家,今年该县医药产业产值1.6亿元,是2003年的3倍。到目前,该县共实施产业类项目68个,完成投资8.94亿元,建成投产项目52个,实现利税8000万元,大大拉动华县经济增长。
特色农业生机盎然
华县土地肥沃,水电设施齐全,是菜果畜的优生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稳粮、扩菜、优果、兴牧、促林”的发展思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建基地、抓示范、树品牌、强流通,做大做强菜果畜主导产业。目前已建成5万亩地膜洋芋、1.2万亩赤水大葱、2.1万亩芦笋黄花菜、0.3万亩莲菜、3.2万亩精细菜、1万亩山药等六大优质无公害蔬菜基地,八个设施农业示范园和十个大棚菜专业村,蔬菜总面积达到13万亩(次),其中设施农业4.7万亩,日光温室大棚1800棚,全县蔬菜总产量26.6万吨,产值1.6亿元。2003年8月,华县被认定为陕西省“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县”,华州牌蔬菜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同时,建立了以优质桃、草莓、大接杏、圣女果为主的特色时令水果生产基地,水果面积发展到7万亩,产量8万吨,产值2400多万元。建成以大明、金惠为核心的肉牛、奶牛、肉羊养殖示范区,以高塘、辛庄为核心的蛋鸡养殖示范区和以辛庄、莲花寺为核心的瘦肉型生猪养殖示范区,畜禽存栏80万头(只),总产值6000多万元。叫响了华州山药、柳枝香椿、赤水大葱、东赵白菜、瓜坡草莓、毕家芦笋、下庙大桃等知名品牌,大明奶牛养殖小区成为陕西东部最大的标准化奶牛养殖场,县辛辣蔬菜研究所研制的金罐1号和黄高早丰1号洋葱新品种通过省市技术鉴定,已在全国推广12万亩。建成8个大型蔬菜专业批发市场,日交易量9万吨,华县已成为西北五省乃至全国的“菜篮子”、“果园子”。
社会日益和谐文明
华县将百年不遇的灾害转化为百年不遇的发展机遇,全面实施灾后重建,到2004年底,完成投资5000多万元,为7208户灾区群众建起新房,投资4823万元完成5条支流、8条堤防、三处决口的除险加固复堵工程,投资1764万元新建中小学校28所,投资820万元完成58个受灾村的人畜饮水工程,投资830万元修建7个水毁卫生院及3个基层政权机构,投资100多万元修复水毁城乡干道及防汛路123.9公里……灾后重建使灾区的基础设施较灾前整整前进了10年,得到回良玉副总理“灾后一片狼藉,如今一片生机”的高度评价。去年成功狙击比“03.8”流量还要高出1250立方米/秒的特大洪水,受到省市领导肯定。
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该县积极落实中央政策,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实施粮食直补和“两免一补”政策,29万农民和11145名学生受益,第一批251名计生户领到了奖扶金,农村90岁以上的老人领到养老金,大大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县财政拿出3000多万元解决全县教师、干部职工的档案工资、拖欠工资。全县行政事业单位的所有干部职工参加了医疗保险,24万农民参加农村合作互助医疗,现已为3315名患者报销医疗费用234.5万元。
城市旧貌换新颜。更新城区路灯198盏,安装景观灯14盏,投光灯6盏,使得夜晚的县城流光溢彩,灯火辉煌。投资1500万元完成新秦路、新华路、华州路等主干街改造。投资1670万元的华州公园建成开园,新增住房面积8万平方米,实现了灯明、路平、树绿、街靓,改善了人居环境,提高了城市品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