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诞生专业手语翻译员(图)
本报讯(记者樊丽萍) 法与医生建立有效沟通,聋人时常不愿去医院看病;向民警问路很费力,聋人出行困难也不少……昨天是第49届国际聋人节,申城的听障人士在欢度节日的同时,也迎来一个好消息:沪上诞生了首批50名专业手语翻译员。这是本市第一批通过市职业技术培训中心鉴定的专业手语翻译员,也是国内第一批获得国家资质认可的手语翻译员。
这些获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颁制的职业证书的手语翻译员来自本市各行各业,其中不乏教师、医护人员、公安干警、大学生以及各类服务性行业的从业人员。 帮助聋人,实现无障碍沟通,是他们的共同心愿。获得中级手语翻译证书的邢晓燕是华山医院一名护士,这位白衣天使告诉记者,目睹聋人看病难的经历,是她下决心学习手语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本市共有听障人士17万,手语是他们与外界沟通的主要方式。记者从市残联获悉,本市的手语普及工作也已从一般性推广培训,逐渐向行业性培训拓展。今后,本市医务、银行、社保等系统的行业培训中都将加一门手语课,沪上首批高级手语翻译人才不久之后也将诞生。
手语是座沟通的“桥”,然而聋健之间要真正实现有效沟通,对“桥”也颇有讲究——必须推广中国手语。由于手语也有中国手语和方言手语之分(相当于普通话和方言的区别),这给许多聋人之间以及聋健之间的沟通带来诸多障碍。为进一步实现信息无障碍沟通,聋健双方正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一些手语翻译员告诉记者,尽管他们学习的是中国手语,但为了学以致用,也扩充学习了上海方言手语。另一方面,由上海东方国际手语学校出版的国内第一套《中国手语》实验教材已进入本市聋哑学校的课堂。这套教材也为广大听障人士提供了便利:习惯使用方言手语的聋人学习中国手语,也有标准的“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