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知识产权讲座上,学生自己动手制小东西。
布置得很别致的展位。
产学研签约63项超12亿元
与往届相比,本届合作周在产学研合作与技术对接方面收获颇丰。共有来自东莞的50家企业与国内35所高校在现场签合作项目63项,项目涉及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化工新材料和新能源、生物医药、农业新技术等多个领域,合作内容包括研发平台建设、委托开发和联合开发项目以及共建人才培训基地等。
签约项目比去年增长56%,总投资额达到了12亿元,其中仅华南理工大学与东莞企业签约项目便高达15项。
在国际技术转移方面,韩国技术交易所与庆北科技园组织了30多家企业携带15个项目,与东莞60多家企业展开“一对一”洽谈,最终与20多家企业签署合作意向,合作项目涉及化工、纺织机械、半导体配件等多个领域。而由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推介的18项科技成果,亦有汽车零部件测试技术服务、猪鸡抗应激技术和微量射出标签3项与东莞企业达成合作协议。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个城市集体签约的项目竟然如此之多”,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的章明秋发出了如是感叹。他认为,东莞与高校合作引进技术,有利于建立起自己的研发体系,并最终实现向创新型城市的转变。
为期4天的第16届全国发明展暨东莞国际科技合作周,于昨日下午在会展中心隆重谢幕。其间来自东莞的50多家企业与国内35所高校参加了科技合作周的活动,现场签约63项其总投资额超过了12亿元,同时有20余家企业与韩方签署合作意向,而省重点实验室3大科技成果也与东莞企业顺利实现对接,在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转化方面创下东莞历史新高。
在当日揭晓的诸多大奖中,东莞民营企业共囊括18项金奖、52项银奖和98项铜奖。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毓全为5名获奖者颁发“市长特别奖”。
24件设计作品奖金共百万元
作为国内设计界的顶级赛事,“东莞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主要由东莞市政府、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和中国专利协会共同主办,并由东莞市科技局与广东工业大学联合承办,整体上分设公开组与企业组两个类别,设计产品主要针对电子信息、机械与玩具三大类。
公开组共收到17个国家和地区的设计作品2387件,所专设的东莞企业组则收到近20家企业共40件作品。本届大赛不但面向全球征集作品,而且在各评选阶段均邀请国内外的知名工业设计大师担任评委。在终评阶段还新增了现场答辩环节,并要求所有最终入围作品提交相应模型。大赛共设企业组金奖、银奖、铜奖和企业创新奖等四大授奖奖项,总奖金高达100万元。最后经严格评选,七十二变小音箱、台式网络终端等分获公开组金银铜奖,其中金奖和银奖各6件、铜奖7件,获得者将分别获得5万元、2万元与1万元的奖励,金奖获得者还将参加“日韩设计之旅”;广东步步高电子教育公司等5家企业则获得创新奖,并将给予3万元的奖励。
在当天的颁奖典礼上,荷兰阿姆斯特丹设计基金会经理娜塔莎等评委认为“参赛作品达到了国际水准,具有极强的科学性、美观性和实用性。”在合作周期间,首次落户地级市东莞举办的全国发明展,共吸引了国内1500多个项目参展,分设4大展区约500多个展位,包括了国内众多新发明、新技术和新产品。其中东莞参展企业展位达到了120多个,约占总数的20%左右,而民营科技企业则又占据了大半壁江山,初步彰显出该市民营企业雄厚的科技实力。最终,共有700多项发明获得金银铜奖、9项专设“发明展览会奖”和“市长特别奖”,其中东莞展团获得金奖18项、银奖52项与铜奖98项,东莞志成冠军等5本土企业首获“市长特别奖”,而后者的奖金将与北京、上海等地的同类奖项持平。
3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奖被云南、江苏和空军航空医学等研究所获得,发明者协会国际联合会IFIA奖则授予了佛山一锅炉制造公司,海军工程大学获得了日内瓦国际最新发明创造奖。而辽宁省大连市第24中学的周阳所发明的一键通监控电话机,则获得了第二届华汉杯青年发明特等奖,揽走了10万元。
参展发明项目
将在网上转化
“虽然全国发明展会和科技合作周已落下帷幕,但我们将构建一个永不落幕的交易平台”。据本次组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展览会除在网上进行现场视频直播外,同时还对来自韩国及国内各省市包括香港、台湾地区的参展发明人、发明项目公布在网上,以促进发明成果转化率。
首批放在网上的发明项目有50多个,加上前两届全国发明展在网上3000多个发明项目,迄今共有3200多个发明项目。同时将采用中、英、日等多个语言版本,通过对网上、网下信息资源的整合,在世界范围内为各国企业和各项参展发明提供转化平台。
该负责人表示,本次合作周海内外观众达到了3万余人,不仅吸引了众多东莞企业热情参与,也吸引了在校学生参与。留言门铃、遥控自动倒垃圾等机器人因其新颖实用让学生们大开眼界,而专门针对东莞青少年所举办的中日知识产权与发明创新交流活动,同样极大地激发了其发明创造的兴趣。他认为,合作周不仅是一个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解决企业技术源、人才源和项目源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也已成为一个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新平台。(记者马骏、肖郎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