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为臧勤(左二)向班组成员介绍经验。
沈明祥 摄
9月21日下午3点,上海大众新亚出租车公司会议室。
会议室里坐满了出租车司机,后面一角挂出了“臧勤班组”的旗帜。以“上海第一的哥”、月收入8000元的臧勤命名的班组,这一天第一次召开全体学习会议,由臧勤向大家传授经验,并与班组成员共同切磋。
几个月前,臧勤因为一篇博客《出租车司机给我上的MBA课》而著名,并先后在微软、平安等公司讲授心得,也引发了同行的广泛争议。几个月后,尽管“上海第一的哥”一个月是否能赚到8000元的疑惑在上海许多司机中还未完全消除,但是,的确有不少“的哥”已开始向臧勤学艺。
“提高营收要靠一点一滴累积,而不只是运气”
“要提高营收,一要讲究速度,二要讲究距离,三要控制空车概率。我们要讲究科学的方法,而不能只讲运道。”臧勤在班组会上说,“我们最大的成本是时间,每分钟的成本是0.57元,如果一个起步价跑5分钟完成,我们有钱赚,回家可以吃咸菜肉丝面,跑7分钟是持平,回家只能吃咸菜面,要是跑10分钟,那就亏大了,回家只好吃西北风。”一番风趣的话语,引来一片笑声。
时间决定成本,这是臧勤的信条,所以他提倡多跑快跑,而不是等待。他说,他的车头始终对着延安路高架附近,这样可以便捷地走上高架道路,使达到目的地的时间大大缩短,而乘客的费用不增加,实现双赢。“有时候,我们多花0.5元油钱,却能给我们多出几分钟,这几分钟就是机会,可能就是一单起步价,或者更多,这不是比堵在路上或等在某地强吗?”
臧勤给大家算了一笔账:“不要小看这多出的几分钟,如果每天能多出一趟,平均运价是20元的话,一个月就多了300元,提高营收就是靠这一点一滴累积的,而不只是运气。”
“还有,与乘客沟通的方式也很重要。”臧勤说,“如果有一位乘客手拿冰淇淋上了车,而你又担心座椅被弄脏,怎么说呢?直接说:当心点,别把椅子弄脏了。乘客听了肯定不高兴,没准还要投诉你,说你态度不好。所以,你最好不直接说,而从侧面说:‘这冰淇淋看上去挺好吃啊,连我都想吃了。不过,稍微小心点,别弄脏了座椅,大众公司很讲究形象的。’这样说是不是更好呢?你的心情也会好许多。”
虽然臧勤的讲话只有20多分钟,但是,在场的“的哥”、“的姐”们听得很入神。
打造一支职业化的队伍,臧勤的出现提供了契机
成立臧勤班组,大众新亚出租车公司酝酿了两个多月。
打造一支职业化的、讲科学、重效益、懂生活的出租车司机队伍,是大众交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国平一直期望的,臧勤的出现则提供了契机。为此,大众新亚出租车公司于8月18日成立了臧勤班组。
运营部经理孟国毅介绍,臧勤班组共12辆车24人,都是愿学习、希望业绩提升的司机,而且平时大都无事故、无投诉。“公司已有党员班组、青年文明班组,臧勤班组则不同,更侧重职业化的培训。”
为了使班组更好地运行,公司派出第三车队队长肖秀兰负责臧勤班组。她把24名司机编成册,单独管理,逐一统计,及时掌握班组的动态情况。班组被分成两组,12人一小组,以利于交流学习。小组学习常常安排在深夜收工后,大家边吃夜宵,边谈经验。肖队长还与臧勤一起对班组中的10名同事进行了家访。
这次全体学习是班组成立一个月后的第一次,大家很是珍惜,24个人一个不落,班组里惟一的女司机杨丽娟还抱病出席。孟经理感叹:当天有12名司机当班,他们愿意花三四个小时来学习,表明大家真正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懂得了牺牲小钱赚大钱的道理。
“提升业绩不是惟一的目的,希望臧勤的方法能影响更多人”
臧勤班组虽然只运转一个月,但臧勤的一些理念开始在班组里生根开花。
在班组学习会上,司机陈正东说起了一次经历:有一回,两位乘客自己提出绕行,却不肯在路单上签字,为此,他不能按计价器收费。于是,他提出少收5元钱,乘客高兴地下了车。当时,他的心情也不愉快:是乘客自己提出绕行的,为什么要我来让利呢?可是,他很快调整了心态,当下个乘客上车时,他笑着讲述了这个故事,然后就释然了。肖队长说,臧勤倡导的“快乐车夫”心态正在班组中流传。
同样流传的还有“时间决定成本”的观念。施惠彬说,有一回,一位乘客乘了几公里后提出换车,而且不肯付钱。要在过去,他会和乘客讨价还价,这次他选择了请客人下车。他说:“与其讨价还价,弄不好还吵起来,还不如尽快去做下一单生意。”果然,刚过一个红绿灯,就拉到了另一个乘客,而且距离很远,车费48元。
臧勤告诉大家,这样不讲理的乘客不过万分之一二,遇上的概率很小,即使遇上了,以好的心态去应对,还是能弥补小的损失。
肖队长介绍,臧勤班组成立以来,组员的业绩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明显提升。8月,司机施惠彬的营业收入达到1.85万元,超过了臧勤。“尽管提升业绩不是我们惟一的目的,但是,我们希望臧勤的方法和心态能影响更多的人。”孟经理说。
眼下,臧勤正在把他的方法和心得录音,计划录8盘,已完成第一盘。“大家都很累,如果仅依靠这种大班学习显然时间不够,如果我录好了,让大家在车上听,这样不就事半功倍了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