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钟老现在最大的爱好是读书看报钟老年轻时的照片钟枝棋
当年的全家福
本报记者刘丽普/文 本报记者孟宇光/图
人物简介:钟枝棋
,1913年出生于江西瑞金,现年93岁。1933年参加红军,参加了第五次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历任理发员、班长,团政治处保卫干事,营团特派员,县支队副政委、团副政委兼主任,团政委,纵队军后勤部副政委,省军区后勤副政委,军分区副政委等职。坐在一张使用了多年的写字台前,戴着厚重的老花镜,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放在报纸上,身体压得很低。这是记者9月19日上午在钟枝棋家看到的第一个场景,这位93岁的老人正在读当天的《参考消息》。
年至耄耋的钟枝棋说,除外出散步、锻炼身体外,他每天看4个小时的报纸,上午两个小时读《参考消息》,下午两个小时看《解放军报》,关注国内国际大事。“不学习,就会落后。”老人说,虽然年纪大了,也在努力跟上社会发展前进的步伐。
老人的思维敏捷、记忆力很好,能清晰地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身体状况也不错,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能吃好、睡好,只是听力不行了,与人交流都是通过纸条来实现。记者先将采访内容写在纸上,老人用放大镜看清楚后逐一回答。
1. 长征路上,我是一名理发员
钟枝棋
出生在江西瑞金一个十分贫困的农民家庭,家中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共兄妹4人。由于家中贫困,姐姐很小的时候就卖给人家当童养媳了,后来因病未成年就夭折了。家中祖孙几代读过书,钟母是一位很开通的妇女。1933年,这位农村妇女看到国内连年战乱,就谋划着小儿子去参军,“你应该好好干,为穷人做点好事,不要开小差,等革命胜利以后再回来!”
1933年5月4日,钟枝棋听从母亲的建议参军了,成为红一方面军的一名战士,被补充到一军团二师五团三营。参军没多久,钟枝棋就经历了第五次“反围剿”,随后又走上漫漫长征路。
“当时,我们不知道要长征,还以为是转到外线去打击敌人呢,后经过较长时间的行军作战,才知道红军退出了根据地。但谁都不敢问去哪里。”钟枝棋说。
钟枝棋
11岁开始跟着大哥学手艺———剃头,为的是能挣点稻谷糊口。当时的剃头工具就是当地产的土刀子,初学时,在葫芦上学习剃光头练手艺,到13岁时就独立给人剃头。参军时,他没有忘记将剃头工具带到部队,他也因此很自然地成为一名理发员。老人说,长征过程中的理发员很辛苦,时常是部队休息时,给战士们理发。
“那时的理发就是剃头、刮胡子。”老人说,由于行军时条件差,没办法磨刀,从家带去的剃头刀又旧又钝,剃头时很不好用,弄得大家都很痛,但所有的人都咬牙忍着。战士们经常开玩笑,“不剃头就成了长头发的大姑娘了。”
钟枝棋
老人说,在长征中当一名理发员是很光荣的。有一次,一军团二师政委肖华在检查工作时,看到钟枝棋正在给战士们剃头,就说,“老表,给我刮刮胡子吧!”
“可以呀,首长,坐下吧!”他弄了一盆热水,软化胡子后,准备刮时,肖华又调侃说:“可要注意了,这里没有医院,弄破了可缝不了呀!”
一句“首长,您放心吧”后,钟枝棋就慢慢地给首长刮胡子。刮完了,肖华摸摸下巴说:“技术很不错,好好干吧!”“受到领导的肯定,我特别高兴。”所以,钟枝棋一直认为,在长征途中当理发员是很光荣的事情。
2. 偷酒马夫被罚背锅三天
长征途中,红军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给钟枝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红一方面军到达四川西部准备过草地时,需要筹集粮食,那里人烟稀少,筹集粮食很不容易,钟枝棋和战友在半山腰找到半口袋荞面和一些炒面,就给老百姓留下了两块现洋,又写了一个欠条:“老乡,你好,我们是路过此地的红军,需要筹备粮食……对不起,请原谅。”等他们要下山时,就看到几个老百姓冲了过来,由于语言不同,彼此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但他们看到钱和欠条后,就回去了。”
还有一件事,让钟枝棋难以忘怀。那是1935年1月底,红一方面军到达贵州茅台镇附近,他所在的连队住在一个村子里。当地老百姓不了解红军,藏了起来,部队进村后找不到一个老乡。可是,部队需要补充给养,需要老乡带路,就在村庄附近大喊“我们是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不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不打骂老百姓……”经过一阵呼喊后,果然有老乡陆陆续续回来了。
有个老乡回家后发现藏在草堆里的一小坛米酒不见了,十分不高兴。再三追问下,老乡才说:“你们说的一个样,做的一个样,不知谁把我的一小坛米酒喝了,连坛子也不见了。”团长得知这一情况后,就命令团部和钟所在的三营集合,一定要找出偷喝老乡米酒的人。
问了几遍都没人应,却发现一个马夫低着头,拉着牲口在队伍一边站着。团长走到马夫面前,一股酒味扑面而来。原来,马夫去找草料时发现了米酒,听说过这里的酒特别甜,就禁不住将酒坛子抱到了马棚。团长当众批评了马夫违反纪律,并让他检讨。后研究决定,除喂好牲口的本职工作外,惩罚马夫帮助炊事班背锅三天。
随后,政治处主任带着用红纸包好的两块银元,马夫抱着酒坛子给老乡赔礼道歉。老乡见状很感动,说啥也不要钱,并主动承担为部队带路的任务。后续部队经过这里时,这位老乡又主动给部队带路一次。
3. 那个自己爬到小水沟的战友
男儿有泪不轻弹。钟枝棋说,长征途中,面对战友的牺牲,他却有几次落泪。
长征中,饿肚子行军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没粮食吃,就吃野菜、树叶。有时候,好不容易用自己的饭盆将野菜煮熟了,敌人就打过来了。1935年3月,钟枝棋所在部队在渡赤水时,就遇上了这样的情况,饭洒了一地,为给饥饿的肚子填点东西,他们从地上抓起来就吃。在钟旁边的一位战士,刚用手抓起地上的野菜,还没吃到嘴里,就被流弹打中牺牲了。钟枝棋说,来不及悲伤,只有擦干泪水,继续战斗。
1935年8月初,钟所在的部队过草地时整整走了7天,而到了第四天几乎就没有粮食吃了,其余几天完全是靠野菜、草根充饥,他将自己腰带用刺刀削成一条条的也煮着吃了。到第5天,经常在一起的一位炊事员黄志贤(音)上午还能与大家开玩笑呢,下午就饿得闹病走不动了。钟枝棋、指导员和卫生员开始搀着他走,后轮流背着走。但是,走了不到20华里,黄志贤不想连累大家,执意要求放下他。
“反正我不行了,不能都死在草地上,多一人活着就保存了一份力量,我只有一个要求,胜利以后一定要想法告诉我的家人,说我光荣地牺牲在草地上了。”说完后,黄志贤吃力地爬到一个偏僻的小水沟附近躺下了。
钟枝棋
说,这个可敬的战友之所以爬到一个偏僻的地方,是不希望自己死后影响后续部队的行进。看到这样的场景,钟枝棋和战友再次哭了……
4. 从不识字到撰写长征回忆录
钟枝棋
告诉记者,在参军前,他不认字,没有文化。到部队后,行军、战斗的间隙里,断断续续地认些字,后来还上过速成中学,学了些文化知识,基本可以使用日常文字。
离休后,他经常给部队、机关、工厂、学校中小学生作报告,宣讲我军的艰苦奋斗,特别是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累计达150次。这是他十分乐意做的一件事,他认为,后人需要、也应该了解这一段历史。
1986年,钟枝棋老人曾利用一年的时间,写了一本自己和家庭的回忆录,让钟家所有的子孙后代阅读。后又利用闲暇时光写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回忆录》和《在中央苏区反国民党蒋介石第一次至第五次围剿斗争的一般情况》两本小册子。钟枝棋老人说,他写这些主要是为了教育子孙后代。
钟枝棋
“回忆录”的首页上写着:“写回忆录的目的主要是回忆生前的经历,更重要的为了教育我钟家的子孙后代,让他们阅读时受教育、受启发,了解中国革命有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为全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了宝贵的生命……”
在老人一笔一画写就的回忆录中,钟枝棋老人还谦虚地批注了这样一段文字:本人因家庭贫困,在旧社会无钱供念书,文化水平很低,可能有的语句不太简练,或者前后颠倒,甚至有错别字,我认为这些问题都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内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