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台湾的学者傅佩荣结束了他的大陆文化之旅,在将近一周的时间里,他先后在上海、苏州、北京的大学校园和公众场所举行了多场演讲活动。他演讲的主题是“重塑心的文化”,即纵论儒家文化、《易经》等传统经典对现代人的影响和作用。
傅佩荣先生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在研究与教学之余,还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普及,在台湾每年进行的公众演讲高达200多场。他所写的书,如《哲学与人生》、《四书小品》等早已为人们所知。
日前,线装书局推出了傅佩荣所著的“傅佩荣解读五大经典”——《傅佩荣解读论语》、《傅佩荣解读孟子》、《傅佩荣解读老子》、《傅佩荣解读庄子》、《傅佩荣解读易经》,目的是为当代人提供阅读中国哲学原典的简易方法,引领读者解读经典,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探寻存在的大道。
了解经典要跟当下人们的经验结合
记者:您的“傅佩荣解读五大经典”系列丛书,在每一章原文之后,都用白话取代一般读本的注释,与原文一一对应,文字简明畅达、易于理解。同时,诸多章节的后面特意配上“解读”,将个人研究心得与读者分享。近些年,您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出发点是什么?是如何进行解读的?
傅佩荣:20年来,我一直致力于怎么用今天的白话,把《论语》、《孟子》说清楚。不仅是把它们翻译成白话文,还要进一步从哲学的立场上说清楚。为了解读《论语》,我至少看了400家注解,从两汉到现在,所有研究《论语》的书,能看的我都看了。我想,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准确、合理的解法,所做出的判断才能经得起大家的检验。了解经典以后,还要跟当下人们的经验结合,因为古人的智慧也是从经验中来的。这样古老的中国哲学才会从书斋走出来,用以提高人们的素质。
有人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这是一种误解
记者:我注意到,您早年是学西方哲学的,并且在美国耶鲁大学获得了西方哲学的博士学位,但之后,您却开始钻研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还大力向公众普及。您是如何走上从西而中的这条道路的呢?
傅佩荣:英国有一句谚语:“没有离开过英国就不会认识英国。”我学习哲学的过程是先学习西方哲学,再转到中国哲学来,这样就可以有对照的机会了。在我年轻时,台湾地区与大陆一样,传统文化曾受到过很大的压力,被看成是阻碍社会进步的沉重包袱。但我受到国学大师方东美先生的影响,有机会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并对它有新的认识。方先生学贯中西,他的特色是把中国哲学的高度表现出来,让它与西方哲学并驾齐驱。有人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这是一种误解。哲学就是怎样从人类相似的经验中提炼出一种智慧的东西,而智慧必须首先是完整的,并且是根本的。我想东西方的智慧,在这一点上是相通的。
现在许多人读古代经典,还在文字上打转
记者:在您看来,世人在解读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哲学方面,误区在何处?
傅佩荣:现在许多人读古代经典,还在文字上打转。很多人背记《论语》、《孟子》等,仅仅因为它是一种权威,但对古人何出此言,则不清楚。
这么读传统经典,不仅是一种时间上的浪费,还容易造成误读。单单以《论语》为例,被当下忽略的、不求甚解的、比较普遍的误会,大约就有十几处。尤其是自宋朝朱熹注解之后,有很多明显的错误,我都在书中挑出来加以说明。
比如,《论语》有一言,“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其中“时习”二字通常被解读为“经常复习”,正确解读应为“适时实践”。还有《论语》中“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其中“束”二字,原意为“干肉”,但我认为“行束”不是指的给孔子献干肉,而是借“行束”这一古代男子十五岁时入大学所行的礼,代指“十五岁以上的人”,因为孔子在乎的是如何有效地教导别人,而不是收学费。
孟子从未说过“人性本善”,他最初的说法应该是人性向善
记者:您曾经在演讲中多次指出,世人对于孟子阐述人性的观点也有重大误会,您在解读中是怎样重新定义孟子关于人性的观点的?
傅佩荣:是的。从宋朝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人性本善”是孟子的观点。其实,孟子从未说过“人性本善”。这个“本”字,是后代的解释。按照我现在的理解,是把那个“本”改成“向”—人性向善。“向”,代表人内在的力量。有人会问,既然“本善”,人内在的自省和修炼,有何意义?事实上,在宇宙万物里面,大多数生物行事是出于本能,只有人可能不真诚,因为人有意识,会为一己私利驱动去“扮演角色”。“人性向善”则代表了人可以通过自省达到自我的平衡。
道家的思想中有深刻的神秘性,但是却把人类最高的智慧掌握住了
记者:看到您所解读的《庄子》一书,非常欣喜,您把深奥的《庄子》读解得十分清楚。我知道您个人也非常喜欢庄子,庄子最打动您的是什么?
傅佩荣:很多人读《庄子》原著,看不过三行,我认识的一位教授研究庄子写了1600页,我用了半年的时间才看了一遍。据我所知,庄子是古代最有学问的人之一,司马迁说他“于学,无所不窥”,没有他不涉猎的学问。
在庄子的思想中,他的“不得已”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种“不得已”,不是被迫的、无奈的、不得不怎么样的,而是指当你条件成熟时顺其自然。人活在世界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发现什么时候条件成熟了。条件成熟你做,可“顺水推舟”,“水到渠成”。反之则事倍功半,功败垂成。此外,庄子认为“道无处不在”,不是“无所不是”,道家的思想中有深刻的神秘性,但是却把人类最高的智慧掌握住了,它给虚无主义找到了一个思想基础。
中国传统智慧是济世的
记者:现在,很多人看的都是一些对现实有指导作用的书,如创业、赚钱、交际之类,那么,普通人如果能够品读一下中国传统哲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何现实意义?
傅佩荣:实际上,中国传统智慧是很济世的。在我个人看来,年轻时很适合读“儒家”。念书、考试……当然得入世。你不入世,跟人群不建立关系,说不过去。同时,读儒家便于梳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到三四十岁时,便会对道家有体会。人到中年,事业上有成败得失,跟人相处有愉快也有不愉快,庄子劝人看开。此外,“天道好还”,是老子的思想,“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很多事情,你不要以为逃得过。你只要做了这些事情,将来总会有它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