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在前面
“自主创新在国防科研院所”专栏开办以来,受到了部队官兵、尤其是军队科研院所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拳拳之心、殷殷之情,使编辑部同志倍受鼓舞,也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在这个为军队科技人员搭建的亮剑与交流的舞台上,如何切实推进我军科技创新实践,如何将个体的成果和经验升华推广并转化成全体科技人员的战斗力、创造力和执行力,需要集纳更多人的智慧和参与。
本期介绍的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某研究所,组建仅两年多就承担了百余项国家及军队重点科研任务,自主创新完成了多种新型武器系统的发展研究,大大提升了我国防卫作战能力。他们先后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奖10余项,合作完成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两次受到二炮通令嘉奖。一个初出茅庐的科研群体,何以能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让我们走近他们,共同探寻并分享他们创新路上的收获与思考。
靠自主创新夯实铸牢国家安全的基石
自主创新关键是要打好“中国特色”这张牌
第二炮兵作为维护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力量,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2003年12月,正当全军精简整编工作紧锣密鼓展开之时,一个新的研究所伴随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的成立而诞生了。
面对风起云涌的世界新军事变革大潮和复杂的军事斗争准备急需,军委总部首长对这个新生的研究所寄予了深深的期望。为世界和平砺剑铸盾,年仅40岁的二炮导弹专家冯煜芳在导师唐西生院士的鼎力扶助下挂帅出征了!二炮首长指挥若定,特事特批,各路精英迅速集结麾下。全所科技人员60%是硕士,20%是博士,金字塔型的高学历科研群体扬帆启锚了!
舰队离港,当务之急是确定航向与航道。导弹技术是攸关国家安全的核心技术,既无从引进,也很难借鉴,从头到脚都要靠自主创新,而当时如何尽快丰富二炮现有武器的作战手段,提高导弹的综合效能成为该所党委面临的紧迫课题。
所党委提出:创新的重心是要选准自主发展之路!不能总是尾随人后亦步亦趋,要有逆向思维和赶超的胆识,装备发展上的“中国特色”,关键是要搞出我们自己的“独门兵器”。
一张张蓝图在绘就,一个个灵感在涌动。
当时曾有不少人为他们担心:这些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技术,能搞出来吗?
面对一张白纸,常人会觉茫然,但在智者勇者的手中,却会否极泰来,绘就出最绚丽的图画。所长冯煜芳带领20多名技术骨干像闭门修行的苦行者,展开了凤凰涅槃般地求索。家庭、休息、假日甚至健康,在国家利益面前都退居了二线。他们采用工程计算、数值模拟等多种创新手段,仅用7天就完成了立项论证报告,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通常两年才能完成的研制和飞行试验,使多种新型武器列装部队并形成作战能力,创造了二炮武器发展史上的新速度,受到二炮首长的表扬。而此时的冯煜芳却已是青丝染雪。
开垦科研的“荒原”首先要敢闯试验的“雷区”
科学的每一步创新与发现都伴随着风险,有时甚至是凶险。
检验导弹毁伤效应是这个研究所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戈壁大漠是他们纵横驰骋的第二战场,不仅要经受大漠风沙的洗礼,还要经常面对生死的考验。据不完全统计,这个所近年来已在戈壁大漠进行了百余次测量和定位,经他们布放和回收的靶标,已达上万吨。试验是危险的!常常硝烟未尽,他们就必须第一时间冲进爆炸现场进行实地勘测,以验证爆炸与设计是否一致。爆后的靶场如同雷区,有的导弹战斗部在特殊地层的作用下可能暂时保持沉默,也许等你刚进场,些许的脚步震动就会让它突然“发威”。
“第二炮兵优秀地方大学生干部标兵”、该所五室主任李世才一直从事作战效能研究,十几年的科研生涯,可用“惊心动魄”来形容。
一次试爆后,一枚弹片带着尖锐的啸音意外地旋向他观测的方向,李世才和战友迅速躲到掩体侧后,弹片从他们头顶呼啸而过。事后,他好一会儿没有回过神来,心怦怦地跳。尽管危险随处可见,但李世才从来没有退却过。
那是堪称艰苦卓绝的一百多个日日夜夜。在某项重大试验中,李世才翻遍了所有数据资料和图纸库,拿出了完全符合实际的数学模型。运算数据与随后进行的试验结果基本吻合,李世才因此获得了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他所带的室也荣立了集体二等功。
编辑感言:使命、责任、胆识和激情,是构筑一项事业须臾不可或缺的元素,舍此也就没有“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的壮举,也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大国地位。但仅有此还不足以推进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前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走的是一条后来居上的道路,要把后发的劣势转变成优势,关键是要找准先发者的软肋,跳出已有模式的桎梏,做足“中国特色”这篇大文章,冷醒理智地选取好符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军事创新的终极目标是获胜而非获奖
打赢是国防科研的根本出发点
科研评奖既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机制,也是衡量科研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获奖就意味着名利双收,荣誉对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来说,往往意味着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但对于肩负着国家安全使命的军队科研院所来说,虽然他们站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并具备了在科研上摘金夺银的实力,但由于保密和其他特殊的原因,他们往往与许多科研奖项失之交臂。据该所领导介绍,全所每年担负的军队重点科研项目就有很多,但能参与评奖的不到10%。
一方面是打赢的急需,一方面是获奖的吸引。究竟如何处理获胜与获奖的关系?该所党委始终牢牢把握科研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的方向,把军事效益放在第一位。他们以解决部队武器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提高武器作战使用性能为出发点,并针对个别科技人员重科研、轻保障,重经费多的项目、轻无经费支持的应急任务等问题,积极搞好思想引导,澄清科研与评奖、评奖与打赢的关系,明确了科研的宗旨就是谋打赢。
工程师赵升从地方名牌大学特招入伍后,一直在该所从事导弹型号跟踪工作,这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又很烦琐的保障性任务,但无缘评奖。10多年来,他每年都有七八个月在戈壁大漠度过。虽然赵升没有站在科研的领奖台上,但他在导弹型号跟踪方面却作出了突出贡献,多次受到二炮首长的表扬,并立功受奖、提前调级。
赵升的经历深深地教育感染着这个所的广大科技干部,他们以解决作战型号和部队使用中的重点装备问题为己任,百余人次担任技术保障和检验工作,数百人次参加了大型试验跟踪、现场把关等任务。这些部队急需的科研任务,虽然多数不能参与评奖,但大家都乐于去干。在他们看来,打赢才是国防科研的根本出发点。
让科研评奖成为自主创新的催化剂
科研奖项是科研任务的升华和结晶,是对科研工作的评估、褒奖和激励,也是促进打赢的催化剂。该所在提倡淡薄名利的同时,也鼓励大家用谋打赢的科研成果积极报奖,并且争取报高奖,以此带动和提高研究所的整体科研水平,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达到“共进、双赢”的效果。该所的科技人员经过几年的刻苦攻关,靠自主创新研制成功了“特种清除装备车”,可以在应急情况下使用,配发部队使用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个所积极为这项成果报奖,获得了国家发明二等奖,对参试人员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获奖多少是衡量一个单位和个人工作成绩的重要标志,但不是唯一标准,“硬杠杠”是看为打赢做了多少贡献。这个所从实际出发,对一些因保障性任务和密级高等原因不能参与评奖的科研任务和确实做了多年艰苦的工作,但尚未获奖的同志,在综合素质考评、立功受奖、调职晋级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编辑感言:科技奖励制度对科技创新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现行评奖制度运行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有的单位“获奖一大堆,打赢用不上”;有的单位不恰当用奖,人为夸大奖的作用,引发了急功近利的负面作用;更有个别单位将科学的评奖当成人为的运作,浪费了不少人力物力。战场获胜与科研获奖,前者是目标,后者是手段,以获胜带动获奖,以获奖促进获胜,二者既不能割裂,更不能对立。
国防科研院所要把打赢需求举过天
军队科技人员首先是个兵
军事科研的河床在时代的变奏中,必然受历史潮头的冲击与震荡。这个所身处高新技术开发区,周围地方公司鳞次栉比。科技人员戏称“跨过一堵墙,生活上几档”。该所自组建以来,常有地方单位来寻求技术合作和兼职人员,诱惑也曾使个别同志动摇过。一墙之隔,独守一份清贫和寂寞,既需要一种品德和定力,更需要对国防科研院所使命与责任的认知。
国防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首先是个兵,不是穿着军装的老百姓。“作为军人,战争时期掉脑袋都不能讲二话,和平时期就是要讲奉献”,所长冯煜芳经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现在已成为全所人员的共识。这个所成立之初,就把条令条例的学习和科研工作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针对阶段性和倾向性的问题,组织了队列训练、互动研讨、参观见学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引导大家把个人的前途、事业、名利、梦想和军队的职能紧紧联系在一起,在谋打赢过程中实现价值,强化了全所人员的军魂意识和使命意识。
军队科研院所首先姓军。为部队服务,为打赢服务,是该所科研立项的重要原则。这几年,他们砍掉了数十项与打赢关系不大但可以创收的科研项目。该所领导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这样做虽然失去了一些经济效益,但打赢的效益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
献身国防是最美的事业对于科研事业来说,挫折、寂寞和失败是常有的事。而对于二炮的科技工作者来说,除此之外,他们还要经常与戈壁大漠的荒凉为伴。
13年前,该所二室主任汪德武接手了某项关系二炮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科研项目。这是一个前人啃过几次都啃不动的“硬骨头”,作为一名科技人员,他知道自己此时的选择意味着什么,但作为军人,他义无返顾地投向了一片未知的新战场。
大漠的荒凉和探索的艰辛,丝毫没有削减汪德武的斗志;与他同期入伍的同学不断获奖、提升的消息,也没有动摇他战斗到底的决心。一遍遍为系统建立目标模型,一次次做检验和概率分析……越是接近成功,汪德武越是小心翼翼。
经过9年的刻苦攻关,一个全新的武器系统即将大功告成,就在这时,汪德武发现了一个影响装备效能的潜在问题,他毫不犹豫地立刻叫“停”。他的这个决定,使自己在艰难探索的路上又多走了三年。正是这种高度负责的精神,才使这个项目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二炮首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舞台比语言更能拴心留人
在知识和创意成为财富的情况下,人才流动已是大势所趋,军队科研院所如何留住人才?用好现有人才?这个所的回答是:“靠创新的舞台留住人才、锻造人才。”
该所副研究员曾洪祥,是国防科大的博士生,所学电子工程专业可军地通用。与他同时到二炮的两个同学,一个转业后成为IT业老总,年薪可观;另一个尚未办理转业手续就被一家公司许以副总职位,并配一辆本田轿车。面对军地反差,曾洪祥也曾苦闷彷徨过。所党委根据他的性格特征,没有找他长谈,而是把一项全军重大项目交他负责。他不负重托,在科研上独辟蹊径,创造出某新型武器评估系统,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的思想也在谋打赢实践中得到升华。
编辑感言:依靠科技创新加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已成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关键所在。在这项伟大的事业中,国防科研院所既是推进变革的“国家队”,又是科研创新的“领军人”。事业的辉煌缘于对使命的感同,缘于对职能的认知,缘于对追求的执着。军魂意识对于军队科技人员来说,既是制胜科技创新战场的基础,更是制胜未来的根基。
科研机制创新要踏上战场制胜的节拍
现代信息化战争中,一体化联合作战已经成为基本作战样式。同时,在现代科技高度融合、高度分化的今天,靠单打独斗也不可能谋求科研创新的最大值。对于国防科研院所来说,按照一体化作战原则组织科研创新,既是一种大胆的尝试,更能在最大程度上和最高意义上体现战场需求牵引。这个所打破室的界限、专业界限、学科界限,将分散配置的资源有机融合,走出了一条一体化科研创新的新路。
实行人才使用管理一体化,形成合力攻关机制。这个所组建之初,沿袭了“各自为战、室自为战”的传统科研模式,致使科研在较低层次徘徊。针对这种情况,所党委打破条块分割,建立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二炮导弹技术专家、导弹型号总师为龙头,各方面人员竞争上岗,要素齐全、专业配套的一体化科研队伍,使人才群体实现了最佳结合。
实行装备研制“生养一条龙”,完善成果转化机制。为解决过去研究与应用脱节的问题,他们还将科研内容前伸后延,实行科研“生养一条龙”新机制,不但注重出成果,而且重视成果的推广、使用、维护,使科研形成全过程、全寿命的“闭环机制”,促进了科研成果向战斗力的转化。目前,这个所的科研成果,95%以上都已转化成战斗力。
实行科研资源共享一体化,健全科研保障机制。实验室是一体化科研实验的平台。该所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原有的6个实验室的资源进行了重新整合和信息化升级改造,新建了两个专业实验室,构建了科学合理、层次分明、配套完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一体化科研实验环境。在此基础上,他们推行了与一体化相适应的实验室管理措施,使过去实验室功能单一、手段落后、运行低效的难题迎刃而解,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体化科研机制改革,使该所的科技创新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今年,他们承担的科研任务是刚组建时的3倍多,但科研周期大幅缩短,成果档次和成果转化率大幅提升。
编辑感言:科学的机制是事业发展与成功的必要条件。一体化联合作战理念,为我军科研机制的改革创新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启示。科研创新要踏上时代的节拍、战场的节拍,不仅要瞄准战场,更要自觉地将战场制胜的原则实时并创造性地运用于科研机制改革之中,这是科研事业实现可持续创新和跨越式前进的重要保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