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靠国家好政策,不然我们哪有这样的好日子啊!”息烽县小寨坝镇失地农民经常吐露这样的肺腑之言。近日,该镇18名失地青壮年经当地政府的引导,顺利通过了中化开磷化肥有限公司的考核并被正式录用。这是该镇政府为失地农民寻找再就业路子的一个缩影。 息烽县小寨坝镇过去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水资源贫乏,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1988年,随着贵州开磷集团的入驻,该镇经济发展大步迈进,但是大批农民在企业的发展壮大中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到目前为止,该镇各类建设用地达6000余亩,失地农民高达846户3013人。面对失地农民,政府每年都要拨出30余万元解决生计问题。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的增收致富?经过几年摸索,该镇成功探寻出一条失地农民再就业的新路子。
依托企业拓宽就业渠道
以磷化工基地为依托,拓宽失地农民的就业渠道,加大失地农民的劳动技能培训,是小寨坝镇引导失地农民走出困境的主要措施。从息烽磷化工基地建厂之日起,该镇就把磷化工基地建设与失地农民安置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在厂方的大力支持下,招工优先录用失地农民,使之成为合同制工人。据黑神庙社区张思军支书介绍,这些工人月平均工资在1300元左右,最高的可达4000元。该镇还与厂方协调,组织闲散劳力进厂打零工,组建建筑施工队、搬运队、装卸队,工资收入均在千元左右。镇政府还对20岁左右的青年进行就业培训,由镇政府出面联系到磷化工企业就业。去年毕业的30名青年,现已全部安排进厂。目前,该镇通过各种渠道就近安置的失地农民1400多人,其中合同制工人400余名,临时工1000余人,基本做到了让失地农民都有活干、有饭吃。中心村马鞍山组的失地农民杜才康对镇政府充满了感激之情。他告诉笔者,以前家里生活条件艰苦,连吃水都困难,家中一贫如洗。自从土地被企业征拨之后,他就一直在黄磷厂上班,每月工资2000元左右。爱人除了照管家务,还到厂里打零工,每月也能挣千把块。如今日子过得红火了,最近花了16余万元在南山大道买了一幢500多平方米的小楼。像杜才康家这样的例子,如今在小寨坝镇失地农民中真是数不胜数。
政策扶持合理调整产业
引导失地农民向第三产业发展,是该镇解决失地农民的又一举措。失地农民多为拆迁户,为了妥善安置失地农户,该镇不断加快南山新区的建设速度,以建房的成本价向失地农民提供商业门面,支持鼓励他们发展第三产业,并无偿办理相关手续,从税收、规费等方面给予照顾,同时从资金上给予帮助。据了解,失地农民中,有15%的人从事三产,从业范围包括经商、服务、加工、运输、建筑等行业。合理的引导,使一大批失地农民成了致富能手。中心村街二组村民吕仕芬,土地被征用后,利用赔偿资金,抓住政府扶持的机遇,在黑神庙老街开了一家手机店,生意火爆,其爱人组织一批失地农民在厂区包工程做,干得风风火火。据他介绍,她家每年的收入在10万元左右,如今她又出资17万元新修了一栋500多平方米的小楼房,过上了令人羡慕的舒适生活。
社会保障解决后顾之忧
构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小寨坝镇失地农民生活的有力保障。该镇将失地农民全部纳入农村合作医疗范畴,将男年满60岁、女年满55岁和丧失劳动能力的失地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并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每人每月发放60元生活费。同时,还对失地农民的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相应的照顾。目前,该镇享受城市低保的失地农户已达226户290人。“还是共产党好啊!”村民王大爷激动地说:“我和老伴已经70多岁了,没想到还能领到退休工资。”王大爷告诉笔者,他儿子体弱多病,同样得到政府的救助,他决定给儿子找点轻巧的活干,以减轻政府的负担。而今,跳出土地的小寨坝人,正以意气风发的崭新姿态走上致富路。 作者:李成忠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