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秦淮河自古就是南京人生活的摇篮。但在城市经济和社会事业迅猛发展的同时,秦淮河由过去的城外之河变成了城中之河,违章建筑两岸林立,水体受到污染,“脏、乱、差”一度成了秦淮河环境的代名词。
2001年起,南京用了3年时间,耗费30亿巨资,成功完成秦淮河一期综合整治,实现“水清、岸绿”两大目标。 在此,南京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更宏伟的规划:再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全面整治主城内的河湖水系,大幅提升南京的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到2008年,南京市将实现“排水畅通、水清岸绿、景观和谐、人水相亲”的生态目标,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也将跃居全国首位。
从武定门、过水西门、至汉中门、到三汊河,长12.5公里的秦淮河弯弯曲曲,无限深情地环抱着南京城。曾几何时,这里河水发出的熏天臭气让市民们避之不及。如今,通过水利、环保、景观、路网、安居五大工程建设,秦淮河已成为市民们亲近、休闲的“伙伴”。秦淮河的整治圆了几代人的梦想,不仅赢得了市民们的广泛支持,也得到了许多专家的肯定。专家盛赞秦淮河整治工程钦佩教授是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常年从事生态学方向的研究,也是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生态工程学》教材主要编写人。他长期致力于中国生态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对南京包括水环境在内的生态修复工作保持着高度的关注。
“在南京生活这么多年,秦淮河的变化可以说是了然于胸。”说起秦淮河,钦佩教授侃侃而谈。他回忆道,1998年长江爆发了一次特大洪水,南京也遭到威胁。考虑到城市防洪安全,秦淮河上修起了固若金汤的堤防,标准提升到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可是,这种安全是建立在钢筋水泥之上的,城市更需要母亲河能展示她生态美丽的一面。“2001年市政府下决心投入30亿元启动秦淮河综合治理工程,4年的艰苦努力,如今从中华门开始,集庆门-水西门-清凉门-草场门-定淮门一线的两岸风光越来越秀美,秦淮河也开始迎来她的新生。”注重生态的修复和重建
“我从事的是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所以南京的水系整治过程中,我会将更多的目光投入到水本身以及水系周边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中去。”钦佩告诉记者,在秦淮河一期综合整治过程中,已经逐步开始重视起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了,比如,废除以前的水泥护坡,取而代之的是生态型驳岸,注重植被对于水土保持的作用等等。
钦佩教授告诉记者,上个世纪60年代,每逢夏日,秦淮河里游泳的游泳,钓鱼的钓鱼,两岸植被非常丰富,秦淮河拥有极具健康、完整的生态系统,可是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城市化的加速所带来的各种污染问题使得秦淮河两岸的植被、水里的鱼和微生物大批死亡,秦淮河逐渐失去了以往的生机。“完整的生态系统本身就有自我修复的能力,一期工程整治完鱼儿就重返秦淮河,这就说明,有秦淮河整治的经验作为基础,南京应该可以在生态修复和生态重建方面走在全国前列。”钦佩教授肯定地说。整治,让母亲河真正流动起来“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母亲河要真正永葆青春与美丽,还要流动起来,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钦佩教授说道,作为河流,流动性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缺乏流动性,美丽、繁华等附加值都无法有效实现,因此引水调水工程要和下一步整治工作同步实施。记者了解道,钦佩教授关心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秦淮河水体管理实施方案》、《外秦淮河沿线泵站运行方案》、《外秦淮河水体监控与管理方案》、《外秦淮河长效管理环境检测方案》等在内的外秦淮河水体保护立体方案已经制定,今后位于三汊河的河口闸与武定门闸、秦淮新河闸、溧水天生桥闸、南河莲花闸、雨花闸等实现六闸联合调度,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将秦淮河上游石臼湖水和长江水引来,既加快了水体更新速度,又改善了水质,使母亲河真正流动起来。
通讯员 宁建新 见习记者 谭兰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