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广州商业缺乏大规模连锁巨头。
广州的流通业虽然起步早,但发展到现在却出现了经营业态过于单一、发展缓慢,市场定位模糊,企业整合起步晚等问题……本月23日,在“加快广州市流通业发展对策研讨会”上,专家一齐对广州流通业发展进行了把脉。本专题撰文周裕妩
现状:经营单一发展缓慢
“广东是全国最早进行商业改革的地区,而广州作为省会城市,流通业一直在国内处于前列,是中国商业经济最发达的四大城市”。不过,暨南大学现代流通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海权认为,广州的零售市场空间虽然大,但却没有酝酿出像上海百联、北京国美、深圳华润万家这样的本土零售龙头企业。
据了解,在《2005年中国零售企业100强》排名中,广州只有“广州百货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一家企业进入前三十名,而上海有五家,北京有三家,深圳有两家。陈海权表示,从销售额上看,广百的销售额99.35亿元,不到上海百联集团的1/7,北京国美的1/5,深圳华润万佳的1/3。
陈海权认为,广州本土零售企业发展滞后的现状就是:经营业态过于单一、发展缓慢;经营缺乏特色,市场定位模糊,缺乏“错位竞争”的思路;整合起步晚,规模小;连锁店铺扩张力弱,实际上,广州本土零售企业以单店经营为主,没有形成真正的规模;服务品牌建设落后。
不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流通产业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宋则认为,广州流通业态的结构是健康的,传统的百货业在流通业的比例降到了10%,连锁业的比例增长到了27%,这种求之不得的流通业结构在广州率先出现了,而且这种结构将代表全国其他城市的未来趋势。
原因:广州流通业缺乏前瞻性
对于广州流通业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陈海权认为有企业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影响。
对于企业内部的原因,陈海权直言,广州零售领域的高端人才出现了流动化的现象,下海的大部分广州高端零售人士带着传统单店经营的成功经验,也难免从广东商人“善变”的特征中脱胎换骨,整体上缺乏前瞻性的眼光,更缺乏建设以连锁经营为核心的大零售企业的经营能力。陈海权认为,天河城模式的成功,造就了广州天河商圈的繁华,但也限制了整个广州流通业连锁发展的思维。
而外部环境,陈海权认为有经济结构因素的影响。他表示,广东企业大部分是出口型的生产企业,产品主要以外销为主,缺乏在国内销售的压力;同时,在利润驱动下,更多的资金愿意投入在生产企业中或者国际贸易,从而也减少了出现流通业巨头的机会。
对策:
以社区连锁店寻求突破
宋则对广州流通业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提出了两点建议。他认为,广州流通业中小企业比较多,这些企业不应该甘愿于中、小、差,而是应该树立信心,应该往强的方面、往小而精的方面去探索。宋则表示,广州已经有非常好的商业基础,下一步应该在中小流通企业方面有所突破,争取这方面的发展也走在全国的前列。
对于广州流通业中外资比重较高的现象,宋则建议,首先是不要对这些外资流通业企业有过多的冷战思维,而是应想办法学习外资的经验,给本土企业提出解决的方案。他表示,本土流通企业可以在社区连锁店方面寻求一些突破口,因为社区连锁讲究的是情感营销,而这一点是外资企业无法做到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