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海滨,教授花园”,在日前开幕的北京秋季房展上,来自山东省日照市的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瞄准北京各高校的教师这样兜售海景房。北京某媒体今年8月报道说,在海滨城市日照,目前有近400名北京人在当地的“教授花园”小区买了房,其中有九成为北大教授。
就在部分高校教师富裕到可以异地置业的时候,他们的一位同事阿忆却声言,仅凭其工资收入,“入不敷出”。一时间,大学教师的薪酬问题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聚焦收入穷教师月薪只有一两千
江西南昌大学讲师冯尘(化名)去年接受了一份江西省内的“高校教师满意度”调查,在工资报酬、补助购房、培训机会和聘升职称几项都画了“不满意”。
“很多人认为高校教师工作轻松、收入高,其实只是看到了多数教授、副教授们的生活。”冯老师说,到了教授这个级别,教师的工资的确可以达到很高,他们还可以通过校外兼职等途径赚钱。但大部分青年教师、学历低的讲师助教,构成了高校教师群体收入的金字塔底端,这些人每月只靠一两千元的基本工资生活。
国家税务总局将高校教师列为“高收入个人”后,华南理工大学原校长刘焕彬教授曾对媒体表示,如果说年收入10万元以上才算是高收入者,那么高校教师中真正的高收入者占高校教师的比例不到5%。富教师一年可以赚百万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孔庆东称:“跟社会联系更多的专业可能更能赚到钱,但是社会总资源是有限的。我感觉学校大部分老师是贫穷的,如搞古代汉语、宗教学科的,这样的老师是大多数。”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说,经济学、管理学的教师收入很高。他们除了完成系里的教学任务以外,还给企业加班,一些人还会给非正式注册的学生上课挣钱。“我知道有的学科教师收入一年可以接近百万元。其实很多院系都很重视挣钱,只是某些学科接触社会的程度多一点,能够多捞一笔。其他院系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北京理工大学的吴教授说:“目前,名校与非名校,老师的工资收入有很大差距,而同一学校的不同学院,老师的工资收入同样差距很大。”如中国人民大学作为偏文科类高校,与理工科院校相比,教师的工资和岗位津贴等收入要低一些。灰色收入兼职成主业教书退为副业
在采访时,虽然大多数高校老师在被问到收入状况时讳莫如深,但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在外做兼职或挂职做项目的高校教师非常多,这让他们有了不菲的灰色收入。
近日,在中国政法大学举办的一次研讨会上笔者得知,参与这场论坛的一位法学界的顶尖级专家获得的报酬高达7000元。而此前媒体曾报道,北京一流经济学家年收入过百万元,二流也挣60万元。
相对于靠兼职挣外快的高校教师来说,象牙塔里真正的富豪族,多是靠在培训班教课和课题组的技术入股办公司起家的。“考研热”、“考证热”就给这些教师带来了巨额的收入。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袁名(化名)说:“很多年轻教师因为收入差距的刺激,纷纷想方设法兼职赚钱,如果这种做法形成风气,高校的教育质量将必然受到影响。”声音八旬教授满意目前收入
中国人民大学的王鹏教授(化名)1950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当时他每月的工资只有约60元。1953年他从中国人民大学调到北京大学,作为助教,每月的工资被调整到85元。之后,他又调回中国人民大学任教。
在网上看到阿忆的文章,今年已经80岁高龄的王教授很理解青年教师面临的经济压力,他说,一些高校教师因为房贷压力和子女教育经费压力,对工资状况不满挺正常。但他认为,教师整体的收入水平相比以往已经提高了很多,比社会上很多群体都要高。他觉得,自己从事教学50多年来,说到经济收入还是如今的最满意。解决高校收入分配面临改革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王处辉教授曾经对高校教师收入进行过详细的调查研究,并撰写了《高校教师收入知多少》一文,深刻剖析了高校教师收入差距的原因,主要原因包括社会和市场对教研的需求、学科间的差异、教师间的学术地位不同等。其中,教师间的基本工资差异并不明显,导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师从校外获得的“灰色收入”。
据教育部最近透露,高校收入分配制度面临改革,今后高校将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将逐步建立和完善体现岗位职责、能力和业绩的薪酬体系,加大对优秀拔尖人才的分配倾斜力度。(据《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