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电视频道的专业化如火如荼,各级电视台先后成立了多种类型的专业频道,在极大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也推动了电视行业本身的快速发展,被称之为中国电视的第二次创业。适应这种新的形势,专业性的对农频道以及对农节目应运而生,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了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但是各个节目中也不同程度出现了一些共同性的问题。
1 、对农节目供需矛盾突出
虽然国家在加大对农村的教育科技等各个方面资金的投入,对农专业频道也相继涌现,但是已有的对农专业频道和对农节目在整个电视格局中只占据很小一部分。目前全国已登记注册的各类电视台有上千家,如果将有线电视台、教育电视台也加上的话,总数已经超过3000多家,全国有41 家卫星电视台,地面频道数量更多。但是,在如此众多的电视频道中,只有中央电视台第7套这个惟一的半农业频道。而中央电视台 400多个栏目、日播出近 270 小时的节目中,对农节目栏目总数只有不到10个栏目,日播出时间不到 5小时,微小的播出量对应着的是占有中国人口70%的农村市场,资源的匮乏是必然的。另一方面,对农节目供需错位。缺少“ 农味”,广大农民朋友“ 欲知 ”、“ 应知”的内容在电视节目中很少看到。多年来对农电视节目“闭门造车”,自我循环,无法让新的电视理念进来;缺少专家型的主持人;体制、机制等问题让国内对农影视平台发生了错位,阻碍了农民对新鲜资讯的接受。
2、对农节目传播渠道不畅
相对城市而言,农村地区广播电视节目覆盖的难度大、任务重。一方面,网络覆盖面有限。在广大农村地区居住分散的区域目前更多的是采用无线发射、多路微波等方式覆盖,对农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受到影响。仅有的几家专业对农频道,对农节目是少之又少,而少量的对农节目由于覆盖问题农民根本收不到。目前央视七套的入户率不足10%,而且多通过有线覆盖。据调查,绝大部分地区农户只能通过无线方式接收到2套-3套、不超过5套的电视节目。另一方面,受发射功率、天气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信号质量很不稳定,收视效果也很差。如果说在有线网覆盖的地区收看对农节目难,那么在无线覆盖的广大农村地区接受起来就更难了。
3 、对农节目内容脱离“民生”
近年“民生新闻”热潮中,都市新闻、城市新闻占据绝了大部分。这个“民 ” 应该包括城市市民和农村的农民,但是现有的“民生新闻”对农民却少有关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李良荣认为,各个电视台处理 “ 民生新闻”时更多的只是一种“市井新闻”,因此“民生新闻”称为“ 市民新闻 ” 比较妥当。关注社会、服务百姓的 “民生新闻”类节目都将农民排除在外,又有什么节目能够真正切合农民朋友实际生活?
4 、对农节目忽视受众、定位不准
通过对县、乡、村居民为主要对象的问卷调查,发现广大农村中喜欢看电视的农民常常觉得电视节目和他们比较疏远,许多节目实用性不强、指导性不力、针对性不够。在整个调查中发现,农村和城市因生活习惯不同,收视习惯也相应有着自己的特点。如城市观众一般要求主打新闻节目放在晚7点左右,而农村受众60%以上要求主打节目放在20∶00点以后,因为这时农民才刚刚回家吃晚饭。由于生活作息习惯不同,对农节目也应有别于一般都市节目。另外,对农专业频道的受众定位问题也是现在其他专业性频道的一个问题。对农节目即便是完全涉农,农民也不一定爱看,他们也想关注城市,不单单只了解农村农事情况。再者城市观众也想了解农民农村农事,也就是说专业性的对农频道对农节目并不一定只给农民看,也并非只有农民去看专门的农业频道,这种受众群体收看状况的不明,使节目内容定位相当混乱。
5 、对农节目的表现形式脱离农民文化水平和审美需求
对5000户河南省各个乡镇农民随机抽样调查发现,农民受教育程度与城市居民有很大差别。小学文化程度占39.9%,初中占21.3%,中专技校18.1%,高中4.3%,大专本科0.5%,大部分乡镇居民文化程度都在高中以下。农村受众文化水平总体偏低,影响了农村电视节目功能的正常发挥。对农电视节目特别是农技信息类节目专业化色彩过于浓厚,也会导致农民对节目中的内容一知半解,失去收视兴趣,降低节目的传播效果。
对农节目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同时也可以说明,农村电视节目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对广大电视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抓住机遇,不负使命,全力打造农村电视节目的品牌,使农村电视节目乡村化,更具实用性,已经成为电视媒体服务农业、服务农民、服务农村经济建设的当务之急。
(1) 传播渠道上,加大电视网络覆盖面,真正落实 “ 村村通 ”
传播渠道畅通,农民能看到专业对农频道节目,是节目成败的先决条件。农村市场由于经济等各方面原因,绝大多数都是通过无线覆盖或者自己架天线接收。因此,在覆盖盲区要采用村村通补点,通过卫星接收、小功率转发、小片网分配等方式,数台卫星接收机集中接收信号后,再通过多频道小功率电视和调频广播发射机将接收机输出的基带信号转换成射频信号无线发射,用户采用开路方式接收。电视与调频广播两套发射天线可共杆架设。这样,对于地广人稀、地理环境复杂、难以架设线缆而又适合采用卫星接收无线转发的地区,可以妥善解决农民群众看电视的问题。
(2) 节目理念上,找准定位,强化民生
在频道越来越小众化、分众化的趋势之下,专业对农频道必须找准定位,有自己特色,突出 “农”字,做自己专业性的频道、专业性的节目,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农村电视节目的品牌定位应包含两个方面:节目定位与理念定位。节目定位就是要将农村电视节目的焦点聚焦于广大的农村观众。理念定位即明确电视媒体在传递信息上的价值取向,关注媒体的功能定位。节目应该具有强烈的“农味”,抑或“乡村气息”,和农村轰轰烈烈的改革实践相适应。在准确定位观众的基础上,对广大农民观众的参与、节目的长度、观众的收视习惯与作息时间也要准确把握,合理安排,精心设置,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农业、为了农村、为了农民。对农村电视节目的理念定位要突出“三农”特色,强化服务功能,贴近农民生活,服务农村产业。对于农村电视节目的现实性价值取向,必须结合农村的实际,体察民情,使得电视传媒的文化内容,融入农民的情感,既能反映他们的所思所想,又能体现电视媒体对农民的知冷知暖。
(3) 节目内容上,以民为本,满足需求
从内容选取上来说,好的选题就是与农民的生活密切相关、与农事密切相关,农民朋友急切想知道的问题的选题,就是能为农民朋友释疑解惑的选题。好的内容要接近事实本身,突出表现为具有服务性、实用性和娱乐性。服务性,就是要能够服务于“三农”。农村电视工作者,不仅仅要深入基层采制好新闻,还要成为农村政策的宣传员、讲解员,要带着感情去做节目,既要使节目起到桥梁作用,还要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配套服务。农村电视节目要满足农民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季节、不同生活条件的需要,就必须随着农民生活实际情况的改变而不断变化节目内容,以求与农民的生产耕作相适应,强化服务功能。实用性,主要是节目的实用价值。对农节目要想成为农民观众的知心朋友,就必须在实用性上下功夫。如何才能帮助农民致富,怎样才能致富,让他们看到希望,获得致富的信心。要根据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条件,为他们提供致富的信息和经验。让他们看过这条新闻之后能得到有用的信息,能得到实实在在的东西。娱乐性,就是要喜闻乐见,引人入胜。对农节目有适当娱乐的内容,这样才会轻松活泼,吸引观众。
(4) 节目选材上,贴近生活,注重细节
由于农民这一受众群体有他自身的特殊性,普遍文化教育水平偏低、生活习惯与都市人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对农报道节目在讲述新闻时,要尽量故事化、生活化,把生动、平实的信息,传达给受众。例如河南电视台“乡土天天报”中对农政策解读的新闻《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若干意见》,并不是从《意见》本身着手做枯燥的新闻报道,而是选取大量同期声,以一个个鲜活的农民工人物入手,讲他们的愿望需求,讲他们眼中想要的《意见》,由一个个故事着手,一点一点地讲述新闻,讲述政策。这种故事化的叙述,是易于农民朋友接受理解的。另外,细节中见真情。电视的细节具有形象的概括力,对记者尤其是对农口的记者,细节是推动新闻进展的关键。如河南电视台“乡土天天报”做关于农村孩子上不起学的报道画面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上不起学的9岁小姑娘张蕊趴在教室外的窗户上渴望上学的眼神。而在有关部门的关注下,回访“张蕊上学了”的报道画面中,我们看到的是张蕊坐在教室里认真听讲的眼神。一前一后的两个眼神,一个让人感到无奈,一个给人以欣慰。对农新闻报道中一些细节的描述,更容易展现其原生态的东西,更易于表现事实,贴近观众。
(5)节目形式上,用百姓视角看问题,力求新颖
节目形式要采用更加新颖的表达方式。主持人更要注重自己的亲和力和口语化表达方式,多走出演播室,亲临现场感受乡村的变化,与农民朋友直接对话,让他们真实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既反映了农民的呼声,又拉近了电视与农民朋友的距离。节目编排上要多用组合式捆绑式杂志式。“
捆绑式 ”
节目编排,可以帮助农民梳理杂乱无章的新闻报道,给人一目了然的感觉。对农新闻报道与其他时政、民生新闻所不同的是,农民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表达方式,记者或主持人在报道这类新闻时,应尽可能以他们的视角看新闻事实。
综上所述,农民需要信息,而且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农业电视节目对农村的发展、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正从城乡分割向城乡统筹发展转变。在这个转型期,农民对国家的方针政策、对新的经营观念和变化多端的市场信息需要越来越多,对相应的农业节目需求更强烈。只有切合实际深入农村市场,了解农民所急所想所需,加大对农节目报道力度,将形式和内容结合起来,明确定位,塑造自己的
“ 农村 ” 品牌,才是对农专业频道和对农节目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河南电视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