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著名生殖医学专家、妇产科博士生导师庄广伦教授在指导研究生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医院。她不仅要培养“医匠”,更要培养“医学家”,她为社会培养的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等医学人才已不计其数。该院办公室主任林崇健认为,医院人才培养走上良性循环之路,得益于优良的传统和组织文化。
创造条件炼就医学“全才”
一个医院要立足,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必须依靠学科建设!一个学科要在国内外有影响力,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学术实力!而要想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则必须依靠人才。这是不争的事实。
采访中,中山一院副院长、肾内科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余学清一再提到医学家和医匠的不同。“从医疗的角度来讲,医匠就是个高级技术人员,能够治好病就可以了;但是作为医学家,除了治病外,还必须在临床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加以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文字发表,为后人铺路。”“作为高校附属医院,我们需要医匠,更需要医学家,也就是要拥有医学‘全才’。”
笔者了解到,医院十分注重医学“全才”的培养。为了给科研能力弱的人多些科研时间,肾内科就有规定: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年资高的专家去坐门诊,给主治医师等年资较低的人挤出更多的时间从事临床和基础研究。为了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医院建立各种激励机制,鼓励人才争取各类科研基金,例如,一个人申请到了30万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院会以1:1的比例进行配套奖励科研基费。中山一院的“博士后流动站”已实施多年,在加强博士后人员的管理和培养,出高水平成果的同时,医院把博士后人员作为人才梯队建设的重要补充渠道,以改善和补充医院的临床和基础研究队伍。
“知己不足,求贤自用。”中山一院早就有一种共识:临床医学专家既要从事临床工作,又要带教学,他们只有少部分时间和精力进行科研,所以有必要引进一些专职科研的人才。2004年底,肾内科实验室就引进了一名研究员,专门从事基础研究工作。据了解,中山一院制定了人才发展战略,重点围绕国家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重点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尤其是院内人才的自我培养,同时将引进人才作为医院人才战略的一个重要措施。未来3年拟引进高水平的专职基础研究人才10~15人,争取在国际学科前沿占有一席之地。
“三早”模式育“两强”新才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每年招本科生约1000人,中山一院承担了其60%以上的本科临床教学任务。记者了解到,中山一院对教学工作十分重视,每年的教学投入达130万元左右。
中山医学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培养人才的方法。她是国内率先提出“三基三严”教学理论并严格实施的医学院校。如今,“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严肃态度、严格要求、严密方法”已成为国内卫生系统医学生教育和医生培训的基本要求。1978年,本科教育实行全英语教学又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在继承学校优良教学传统的同时,中山医学院近年又结合医学人才培养的特点,首先提出“三早”“两强”教学模式。中山一院副院长、中山大学医学教务处副处长肖海鹏介绍,5年制医学本科生的传统教育模式是:前两年半学生全部接受基础的理论教学,后两年半学生才开始接触临床。这种教育模式存在理论和实践脱节等弊端。2000年中山一院积极实践医学院提出的“三早”教学模式,即为学生创造条件,要求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参加社会实践。这一教学模式得到教育部的认可,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从学生入学后的第一个假期开始,学校就为他们开相关证明,让他们利用寒暑假到当地医院观摩学习,让学生感受病人、感受医院、感受社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让学生对疾病有一种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加强了基础与临床知识的联系。”“学生可以申请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学校给学生配备部分科研经费,让其自主支配,买实验试剂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兴趣。”为了学生有更多的实习机会,中山一院除了自身每年接收更多学生实习外,还把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山市人民医院等省内10多家医院设为教学基地。肖海鹏指出,医院的“三早”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两强”能力,即动手能力强、创新能力强,而“两强”正是为其日后成为“医匠”、“医学家”打下良好的基础。
除了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探索外,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医院成立了教学督导队,制定了本科实习生轮流导师制及带教老师教学准入制,规定: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才有带教资格;通过学生和老师的“双向”选择,合格老师轮流担任学生导师,其教学质量纳入晋升考核标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满意的老师或是经评估后确认不能胜任教学的老师,延迟其晋升资格。
搭建平台施加“压力”促成才
中山一院的研究生教学,也有它的独到之处。据了解,目前,中山一院在册研究生已达736人,2006年报考中山一院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则达到1096人和317人。
中山一院培养研究生的秘诀之一是“压力”。笔者了解到,在中山一院读研究生,休想“混”文凭,必须有真材实料。科研型博士生没有在国际上有影响的期刊如被SC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论文,毕业后就拿不到学位。学生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但大家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学生“含金量”高。
“人天生就有惰性,想要出点成绩,必须有目标、有压力,这样才有动力。”“研究生阶段就是要培养科研的思维及方法,这是医学家必须具备的条件。”这是余学清经常教育学生的话。
当然,中山一院给学生的不单单是压力,还创造种种良好的学习条件。如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平台,包括科研空间、设备、经费、指导人员,就拿肾内科实验室来说,学生做课题用掉10万、8万的也是常有的事;医院有高水平的导师,跟学生一起定课题,定研究方向,学生遇到问题,可以随时找导师沟通;医院与国内外高等医学院校有密切联系,有良好的技术和学术交流平台,学生可以获得学科发展最前沿的信息等等。生殖医学研究中心教授庄广伦,每次参加学术交流,都会尽可能多带学生过去;遇到重要的会议,庄广伦就跟主办方联系,宁愿自己掏腰包帮学生垫付食宿费,也要让学生多些学习机会。许多学科带头人都会让自己的学生代自己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作为对成绩优秀学生的一种激励。
“所有搞科研的条件都具备了,没有理由不出成绩,否则就是懒惰思想在作怪。”这就是中山一院给学生压力的原因之一。
据悉,除了承担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外,平均每年有近1000名国内外医务人员到中山一院进修。目前中山一院有神经内科、妇产科、放射诊断专科、小儿科、皮肤科以及肾内科等6个卫生部进修基地和1个培训基地,从1996年至今,中山一院共举办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207项,培养的各类进修人才不计其数。
培养医学家从“娃娃”医生抓起
中山一院人才培养的途径多种多样。例如,各学术带头人在组建学术队伍时,实行“传帮带”,注意让年轻医生在学术界尽快崭露头角;对有潜力的年轻医生,医院启动了“后备人才培养基金”,予以相应的扶持和政策倾斜;寻找一切机会,把他们送到国内外的其他医院进修。最重要的是,中山一院有一套完善的“娃娃”医生——住院医师的培训计划。
笔者了解到,中山一院的住院医师培训计划走在全国前列。早在1990年就开始实施这一计划,并得到认可。后来广东省有关部门委托中山一院编写全省住院医师培训计划推广这一经验。其具体做法是每个具有初级职称的住院医师,必须经过3年的全科培训、2年的专科培训,理论学习、门诊、急诊、手术等达到一定的数量和质量后,才能申报中级职称,升为主治医师。此后,根据医疗、教学、科研等各项指标,晋升为副教授、教授。目前,中山一院有被卫生部认可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科17个,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学科。肖海鹏副院长介绍,为了促进学科的发展,提高诊疗水平,中山一院计划于2007年7月在全院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社会化方案,向全国重点医科大学公开招收优秀的临床医学专业应届本科、硕士毕业生,通过全面、正规、严格的临床住院医师培训,同时通过引入竞争淘汰机制,建立住院医师流动机制,实行开放式的医学人才培训策略,培训后进行二次择业,为医院和兄弟单位输送优秀的住院医师人才。
“住院医师的严格规范化培训已成为我院医师培训的一种文化。正是这种文化造就了中山一院人才技术的优势。”院长王深明高瞻远瞩地道出了中山一院培养人才之要义,“作为医学高校的附属医院,培养人才不仅仅是为自身发展,更是为了社会,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优势!中山一院历来很重视学科建设和临床教学工作,以学科建设促进医疗技术和临床教学的提高,以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培养和造就医学家。只有坚持医疗、教学和科研齐头并进,才能造就真正的医学人才和医学家,才能保持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这既是我们培养人才的战略,也是医院发展的核心战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