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06榨季,广西武鸣县年产淀粉22万吨、变性淀粉1.5万吨、酒精2.3万吨,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7亿元,成为广西木薯产业加工第一大县。仅此一项,全县人均收入500多元。
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广西武鸣县信用联社通过信贷支持,扶持木薯淀粉产业做大做强,促进了该县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
雪中送炭,扶活企业
灵马镇离武鸣县城50多公里,是个年种植木薯3万多亩的大镇。然而,该镇唯一的高源木薯淀粉加工厂,工人只有50多个,生产能力日榨30多吨。2003年,这家加工厂陷入了危机。原来,该企业建厂之初,向某商业银行贷款300多万元,投产后又向信用联社贷款8万元,不久因资金拮据陷入困境,企业贷款求助无门,业主叫苦不迭。
面对这样一个欠贷大户且生产几近停产的企业,武鸣信用联社没有避而远之,而是多次与业主促膝谈心,帮助查找原因:一是资金缺乏而“打白条”,造成收购木薯成本高;二是生产成品后,由于地处边远,数量少,被外地收购商压价;三是收购商运走淀粉后再付款,无形中占用了周转资金。了解原因后,经与厂方研究对策,业主很快改正了以前的做法,并自筹资金生产了第一批淀粉,信用联社及时给企业利用这批淀粉作抵押,贷给60万元,从此生产经营走上了正轨,当年实现利润20万元。随后,联社逐年大幅度增加借款支持,促进其持续快速发展,到2005-2006年榨季实现利润233万元,生产能力提升到日榨200吨,总资产超过1000万元。
该联社这种“雪中送炭”式服务方式,多年来有25家木薯加工企业受益,这些企业从起死回生发展到年产淀粉9万吨以上,跻身为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
指导技改,提高效益
平时,武鸣联社领导就经常带领信贷部门和办公室人员深入淀粉车间,了解生产流程,查看机器情况。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他们对木薯淀粉生产已十分熟悉。
由于不少木薯淀粉加工企业属规模不大的私营企业,技术人才缺乏,生产管理粗放,淀粉生产流程没能达到如期效果。为此,信用联社以高薪聘请高级技术人员为淀粉企业诊断把脉,开出“药方”进行技改,促使他们引进木薯加工先进设备,变流糟工艺为机制工艺。这样,可缩短生产流程,降低物耗,减少用工,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2003年,信用联社贷款给一家木薯淀粉厂800万元,对该厂整套生产工作流程进行全面的技改更新,并增加了一条生产流水线,生产规模由原来的年产12000吨增加到24000吨。目前,该厂已成为年产值达3500万元的中型企业,经营效益一年比一年好。
多年来,该联社支持了18家重点淀粉厂进行技改。经过农信社的支持,全县38家木薯淀粉生产能力达4300吨/日,占全广西木薯淀粉生产能力的50%,产品畅销国内24个省(区)市和东南亚。
多种举措,保障原料
木薯淀粉加工企业要做大做强,需要通过发展木薯生产来提供原料保障。为此,武鸣县信用联社多措并举,确保企业的原材料供应。
——信贷支持促发展。2000年起推行小额贷款方式,当年按一定的条件经评估后,核发45680本贷款证到户;申请1万元以下贷款,凭贷款证以信用方式办理;申请1万元以上到3万元贷款,以联户担保手续办理贷款;1万元以上贷款,用于种植木薯的作重点户,优先贷款并在上浮部分给优惠。
——科学引导增产量。联社从外地购买899#、8013#、“南洋红”等优良木薯种,及时调运送到各村屯,召开木薯栽培技术示范现场会,并聘请专家对良种选择、施肥和防治病虫害等生产技术环节进行现场讲授。通过大面积推广地膜覆盖种植新技术,每亩产量高达4.5-5吨,亩产比常规种植增产0.5至1吨。
——加强合作建基地。联合企业多方面争取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在农村产业结构中对发展木薯生产作具体指导;引导企业走“工厂+基地+农户”的路子,要求企业每年划出一定专项扶持资金投入原料基地建设;每年栽种季节,由联社到外地联系并出资购回良种,由企业派车无偿运送到各村屯。
经过努力,全县木薯生产取得长足发展:种植面积由2002年的22.7万亩发展到2006年的34.7万亩,4年增长48%;年总产量由2002年的37.6万吨发展到2006年的62.3万吨,4年增长60%,企业加工原料来源有了充分保障。木薯产业的快速发展,让武鸣县获得了“中国木薯之乡”的光荣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