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整治社区和城中村环境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市城管部门多项举措让深圳更亮丽
深圳商报记者黄明钢实习生丘惠莲/文施平/图
市城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我市城管部门又有系列大动作,继续保持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01平方米,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市城管局积极协调、督促各区政府及相关责任单位,今年底前,力争特区内60%的城中村和30%的社区要达标,特区外20%的自然村和20%的社区要达标,通过此项创建活动,实现全市市容环境的覆盖式管理。力争今年我市创建成为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确保今年全市道路完好率达到95%。确保今年全市路灯亮灯率达到97%以上。力争今年全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力争今年我市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查。指导各区今年共完成50个社区公园的建设。今年12月23日至2007年元旦,开展首届“公园文化节”主题活动。力争今年梧桐山风景区成功申报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开展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达标升级活动,今年底,力争95%城管执法队伍达标,35%执法队成为标兵执法队。这些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深圳将更加适宜居住,更加环保亮丽。
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市城管局局长吴子俊介绍,深圳特区成立26年来,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全球环境500佳”、“全国城市园林绿化先进集体”、“国家文明城市”等一系列荣誉,为深圳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在此基础上,深圳力争今年创建成为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面打造深圳城市新品牌。今年,国家建设部在全国开展“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活动。能够获得这一荣誉,无疑是对一个城市优异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质量的最高肯定。深圳在生态建设管理方面已经有了厚实的基础和优势,理所当然要率先创建。为此,市城管局将创建达标纳入“城市管理年”的三大工程之一。
早在1994年,深圳市就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以此作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起点,10年多来,深圳通过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保障城市科学布局和绿地的合理安排,率先在全国公布了首个基本生态控制线,对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的土地实行强制性保护,遏制了无序开发。特别是近几年,通过实施以净化城市环境、通畅城市交通、保障社会安宁为目标的“净畅宁”工程;开展清拆影响市容环境违法搭建的“梳理行动”;开展拆除违法建筑和查处无证照经营的“拆违”、“查无”行动;开展“园林单位”、“园林式花园式单位”达标活动;开展“公园建设年”以及多种形式的植树活动;开展治污保洁、整治河流污染等等一系列重大行动,极大改善和进一步优化了城市环境,推动了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和发展,全方位提升了城市环境质量。目前,深圳绝大多数指标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虽然仍有个别指标与标准要求存在差距,但各相关部门正在狠抓落实,今年年底前将完成创建任务,以实现创建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
同时,深圳认真准备了深圳湾15公里滨海休闲带建设项目,精心构建深圳又一标志性景观长廊。深圳湾15公里滨海带是我市得天独厚的城市资源,对丰富我市城市景观、提升我市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李鸿忠书记4月亲自主持召开了深圳湾15公里滨海休闲带项目规划设计总体方案讨论会,提出了“精心设计、完善方案、限定时间、倒排工期、协调各方、抓紧推进”的工作要求。根据市领导的指示,市城管局作为项目业主方立即全方位开展工作: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已经成立;《深圳湾15公里滨海休闲带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制定上报;300万元的前期经费已经到位;项目勘察可评、环评招标工作已经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即将就绪,项目建设很快就会拉开帷幕。该项目的建设,将意味着深圳又一标志性景观长廓的即将落成。
城中村和社区环境
综合整治初见成效
用城中村和社区环境综合整治“疏通”城市管理的“肠梗阻”。城中村是深圳建设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历史遗留问题,其现状与城市的发展管理很不相适应,城市发展越快,其表现出的负面影响越大,成为制约城市发展与管理的“肠梗阻”。目前全市共有城中村241个,其中特区内91个,特区外150个,另有大小自然村1000多个,普遍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卫生差、安全与治安隐患多等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情况复杂,矛盾较多。从去年开始,市城管部门对部分城中村和社区实施环境综合整治。这种综合整治,是在保持原有的建筑风格,不用推倒重建的情况下,改善现有的居住条件和环境,投资少,见效快,省时省力。经过综合整治后的城中村,一改往日脏乱差的状况,呈现出干净、整洁、优美、安全的新面貌,受到居民的普遍好评。
从今年开始,除已经确定进行全面改造的城中村外,其它所有城中村和社区均按照环境综合整治“达标村”和“标兵村”的标准整治,是“城市管理年”的一项核心工程。城管部门确立的目标是,今年年底前,特区内60%的城中村和30%的社区要创建达标,特区外20%的自然村和20%的社区要创建达标。在此基础上,对城中村和特区外的原自然村逐步引入专业化、规范化的物业管理,努力提高城中村和特区外原自然村的综合管理水平与人居环境质量。城中村和社区环境综合整治达标创建工作是强化基层建设,落实精细化、覆盖式城市管理的得力举措。为此,2月23日,市城管局在罗湖向西村召开了城中村综合整治现场会,出台了《深圳市环境综合整治标兵村(社区)和达标村(社区)考核验收工作规则》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市区城管部门成立了专项工作督办组,在全市掀起了新一轮城中村和社区环境综合整治高潮。到7月21日,全市已有94个社区、57个城中村共151个社区(城中村)通过检查验收,其中盐田梅沙、海山与福田园岭、香蜜湖等4个街道办提前6个月率先实现城中村(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全面达标。
清理城市“顽症”
乱摆卖、乱张贴、乱涂写、违章搭建、无证诊所、私宰生猪等是发展中城市普遍存在的“顽症”,是城市管理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今年以来,市城管局以“城市管理年”活动为契机,营造声势,加强整治,盯住难点,标本兼治,不断加大行政执法工作力度,有效提高了城市环境的管控水平。
经过充分的协调和磋商,深圳市公安城管民政联合执法大队已组建成立,4月29日正式上路执法,讨论多年的建立协同执法机制的问题今年终于有了突破。至7月中旬,已救助860多名乞讨人员,乞讨人员强制救助等执法难点问题在特区内很快得到了解决。与此同时,暴力抗法现象明显减少,执法成效明显提升。
为了解决无证诊所、私宰生猪等屡禁不止的难点问题,今年市区城管部门推行责任倒查,采取釜底抽薪的做法,取得了较好效果。龙岗城管执法部门联合公安、安监、出租屋管理等部门进行联合执法,向出租人下发《无证诊所情况通报》,责令出租人严格履行监管责任,严禁出租给承租人开设无证诊所。通过此项措施,辖区内60%的无证诊所自动搬走,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此同时,市区执法部门组织大型取缔无证诊所专项执法行动100多次,查处和取缔无证诊所5137宗(家),对于私宰生猪的窝点,执法部门在清除的同时,追究提供场地、水、电的单位、户主的责任,打击力度较大。到6月底,市区城管部门共组织打击行动120多次,取缔私宰点百余处(次),没收销毁生猪2699.5头。
面对深圳市乱张贴、乱涂写、乱派送等久治不见效的“顽症”,各级城管部门提出了专项整治的策略,按照辖区责任制加班加点,集中兵力,全力以赴整治城市“顽症”。除原先采用的“CALL死你”电话语音警示系统外,还开发启用了短消息提示扣费系统,让乱张贴、乱涂写者承担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同时,为清除乱涂写,市城管局成立了专业队伍,购买高科技清洗机器,清洗市区主干道的乱涂写,乱涂写在特区内已得到了有效控制。
今年各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和各街道执法队继续巩固“梳理行动”、“清无行动”的成果,严格落实辖区监管责任,采取告示制度、简易绿化、定点监管、加强巡查和处罚等方法,加强对拆除后地段的后续监管,防止乱搭建回潮。市、区城管部门对违法用地和违法建筑进行严密监控,确保不出现新的违法建筑,对在建的、新建的违法建筑见一栋拆一栋,使违法建筑的抢建势头得到根本遏制。至6月底,市区共查处违法案件1281宗,采取行动百余次,拆除违法建筑总面积近169.01万平方米。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居全国前列
环卫设施的建设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市民的日常生活,特别是近年来,市民对环境的要求逐年提高,对城管的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区城管部门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勇于创新,环卫设施建设管理迈向高标准。
深圳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生活垃圾处理领域,建成了一批高水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初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截至2005年底,全市建成投入使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9座,总计投入资金23.64亿元,其中由企业按BOT方式投入资金15.5亿元,特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约为90.0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居于全国大中城市的前列。在现有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中,有国内首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和大型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以及部分指标达到欧盟排放标准的宝安老虎坑、南山、盐田等三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初步建成了焚烧发电、卫生填埋、垃圾渗沥液处理等具有综合处理功能的清水河环境园和宝安老虎坑环境园。另外,宝安白鸽湖、龙岗大工业区等二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和龙岗坪山垃圾卫生填埋场正在规划和建设之中,预计全部可在2010年前陆续建成投产。至2010年,我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可达100%。
以循环经济为理念大力推进资源的综合利用
垃圾中的可回收物在进入处理系统前,基本上得到了有效利用,资源回收率约为17%。进入处理系统后,一部分通过焚烧发电的方式转化为电能,目前我市的垃圾焚烧处理量为4875吨/日,按每吨垃圾发电200度计算,则我市日均发电量为97.5万度,实现经济效益为53.6万元(按上网电价0.55元/度);另外一部分通过卫生填埋的方式,充分利用垃圾中的生物能,即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发电或制成清洁燃料,目前下坪固体废弃物填埋场气体控制和利用工程已基本完成,年底前可建成投入使用,届时沼气发电机组的装机容量为2500kw/h,其余沼气部分用于提纯清洁燃料,我市垃圾车经改装后即可使用此清洁燃料。这样,一方面充分利用了资源,减少了温室气体(沼气)的排放,另一方面极大改善了汽车尾气的排放标准。
积极探索垃圾焚烧发电的自主创新国产化路子
我市自1985年开始进行生活垃圾焚烧方面的探索,经10年的科技攻关,解决了我国低热值、高水分、多变化城市生活垃圾的焚烧工艺问题和垃圾焚烧设备国产化问题,市政环卫综合处理厂研发的“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开发利用这一成果,仅1998年焚烧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比1989年提高4倍,利用垃圾余热发电提高6倍。首次提出适当引入国际先进技术并根据国情进行适应性改造,积极推行设备国产化、工艺实用性、厂区园林化、管理电厂化的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建设方案。这一建设方案已被国内上海、广州、珠海、杭州、宁波、温州等大中城市新建的垃圾焚烧处理项目所采纳,初步估计可降低投资40亿元人民币以上。
攻克垃圾渗沥液处理的难题
垃圾渗沥液处理是世界性的技术难点问题,主要是由于垃圾渗沥液成分复杂,进水CODcr、BOD5值及氨氮浓度高,下坪固体废弃物填埋场有关技术人员经多年的科技攻关,终于攻克了难题,确定了采用氨吹脱—厌氧生物滤池—A-SBR高效整合处理工艺,该工艺自2002年5月正式投产以来,处理系统运行情况良好,出水各项指标均较稳定地达到《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三级排放限值(CODcr600mg/l,BOD550mg/l,NH3-N10mg/l),处理达标后的渗沥液排入市政污水处理厂。目前下坪固体废弃物填埋场渗沥液处理设施经扩建后处理能力可达1000吨/日,是目前我国垃圾填埋场渗沥液处理规模最大、运行最稳定的处理设施。下一阶段,将对渗沥液深度膜处理,处理后的水质可达回用水标准,回用水可用于厂区绿化和道路冲洗。另外,市政环卫综合处理厂、盐田垃圾发电厂充分利用发电后剩余蒸汽余热用于垃圾渗沥液的处理,即采用低温双蒸法处理工艺,将产生的垃圾渗沥液在蒸汽加热去除水分,浓缩后会喷至垃圾焚烧炉,处理后的水质也可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国家三级标准。
更新烟气处理系统
达到更高的环保要求
市政环卫综合处理厂建厂之初,按照当时的烟气净化系统要求,设计了静电工艺除尘,即在焚烧过程中产生的酸性气体通过干法处理系统,与其中的Ca(OH)2粉(石灰粉)进行充分中和反应进入电除尘器,在高压电荷的作用下,电除尘器除去了90%以上的烟尘,但随着我国《生活垃圾焚烧炉污染控制标准》(GB18485—2001)的颁布实施,以及周边居民对环境要求的提高,该厂适时提出了对烟气处理系统进行改造,并把它作为环保模范城市复查的重点任务之一来抓。该系统投入运行后,将有效提高烟气排放质量,排放指标将优于国家标准,部分指标达到现行欧盟排放标准。
大力推进垃圾收运模式改革
我市自2004年以来,大力推进垃圾收运模式改革,改变以前以人力手推车为主、环境污染大的垃圾收运模式,采取市、区财政1:1的投入方式,市负责有关垃圾转运站标准的制定、配套资金的拨付、设备的选型等,区负责垃圾转运站建设的具体实施工作。经3年多的努力,目前已建成了80座环保型垃圾转运站,并建立了桶装式收集车收集、车厢可卸式垃圾车运输的垃圾收运方式,整个收运过程实现密闭化、自动化,消除了垃圾收运过程中对附近居民的滋扰。
妥善处理市政污水处理厂污泥。在我市未建专门的污泥处理设施的情况下,特区内市政污水处理厂污泥自2000年以来全部运到下坪固体废弃物填埋场作填埋处理,由于污泥量大、含水率高(75%~80%左右),在填埋处理初期,采用直接坑填、与垃圾混合填埋的方式,造成压实机、推土机的沉陷,严重影响填埋作业。下坪固体废弃物填埋场经几年的探索,终于摸索出一条妥善处理市政污水处理厂污泥的方法,经多次试验研究,确定了用编织袋打包后运至专门的填埋区进行填埋,污泥表面用1.0mm高密度聚乙烯膜覆盖控制臭气外溢。另外,市城管局还积极探索污泥和垃圾混烧的可行性,为此专门成立了污泥和生活垃圾混烧技术专家小组,经市政环卫综合处理厂、盐田垃圾焚烧厂和平湖一期垃圾焚烧厂试验后,得出了污泥和垃圾混烧的试验结论,即在污泥含量小于10%的条件下能够和垃圾稳定燃烧,但必须新建污泥进料系统,并提出了有效解决我市污泥问题的对策措施,即规划建设流化床污泥焚烧厂。
借“国家卫生城市”复查扮靓深圳
市城管局在全市组织开展了冬春季、预防禽流感等3次爱国卫生运动以及“迎新春清洁深圳”、“清洁深圳月”等专项活动,发放宣传资料50多万份。组织开展了除虫灭鼠、灭蟑等专项活动,全面清理蚊虫孳生地,消杀成虫,有效控制住全市的“四害”密度,没有病媒生物传染病发生流行。
今年是国家卫生城市复查并重新确认之年,保住我市国家卫生城市这块金牌,事关深圳的声誉和形象。市城管局积极组织全市按照新的《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全面巩固发展我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先后制定了《深圳市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查确认工作方案》、《深圳市灭蚊达标工作方案》等,全面组织开展迎检工作。在今年的迎检工作中,我们抓住机遇,以灭蚊达标工作为重点,力争实现我市爱卫工作的新突破。3月初至4月中旬,各区、街道爱卫办组织对辖区范围的蚊虫孳生地和成蚊进行了全面调查。市、区财政分别落实了市政排水管网和公共场所的建设经费,从4月下旬开始,蚊虫孳生地治理工作全面展开,7月底前完成全面整治。同时全市各有关责任单位都加快了防蚊闸的建设进度。全市2300多个物业小区的防蚊闸建设也在努力推进之中。目前,全市已建设安装防蚊闸约18万个,整治蚊虫孳生地56万处,全市灭蚊达标工作有望全面完成。
市政管养水平有新提高
市城管局广泛做好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在市政领域的运用。积极推进路灯节能工作,大胆尝试新光源、新技术的应用;在桥梁、路灯设施逐步推广使用抗张贴、抗涂写新涂料,并开发了桥梁信息管理系统。
同时,制订并实施了对桥梁、道路挡墙、护坡、人工斜坡经常性检查实施方案,以及市政道路设施小修保养任务经费包干实施方案。按照道桥维修计划和养护责任范围,全面加强道路、桥梁日常维护管理,单位工程交验合格率和安检综评合格率均达到了100%。
着重抓好5座弯桥和特区内98座天桥病害整治,对240座桥梁进行检测和等级评估,完成了对11座应急桥梁的检测任务,进一步提高道桥维护管理水平,道路完好率达到95%。2005年新接管道路23条,桥梁10座,截至2005年底,共接管道路536条(段),桥梁240座。
截至2005年底,城管局共接管市政功能照明(路灯)设施49,095盏,市政景观照明(灯光夜景)设施36,904盏,维护管理业主楼宇景观照明设施22,854盏。路灯亮灯率和设备完好率分别达到99.63%和97.48%,均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编制了《深圳市城市景观照明规划》和《深圳市城市道路照明专项规划》,完成了中心区及周边区域灯光景区建设工程,全面提高了我市灯光环境整体水平。
完成了2002~2004年立项的笋岗路交通改善工程、东环快速路洪湖立交交通改善工程、园岭村周边道路改善工程、雅园立交交通综合改善工程的收尾工程等。根据市交通综治办要求,编制了《2005年交通零星改善工程项目整治方案》以及《2006年交通微循环工程整治方案》,今年还着力开展道路修缮和城市照明改善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