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创业教育是重实践还是重创意?有没有实现经济效益?”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日前举行的国际高等院校创业教育案例征集2006年中国区展示活动上,评委之一、上海奥耐斯蒂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青湖向参加展示的学校代表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在这次展示活动中,来自全国8所大学的代表展示了创业教育案例,虽各有特色,但记者注意到,一些高校的创业教育还仅仅停留在“创意”上,创业计划书做得很漂亮,但却没有付诸实践。
一所参加展示的高校介绍了自己的一个创业项目,这个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奖的作品,从市场分析到解决方案都非常完整,但至今还在“计划书”阶段,各方面工作还“正在进行中”。
创业教育不该只是为了比赛
“创业最终还是要面对市场,创业教育也要考虑市场需求。”中化国际财务总监饶中亮说。上海外贸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楼巍更是直言:“创业教育不是为了比赛,而是为了培养创业人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99年发表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就提出:“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与普通高校学术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相比,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第三护照”,并正在成为全世界教育界努力的目标。
“大学生不应该只是就业者,更应该成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上海外贸学院校长王新奎表示,培养大学生创业的意识,为他们提供创业途径和资金,不断提高大学生创业的能力、勇气,这在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下是非常重要的。
有意思的是,参加展示的几所高校大多数都把案例获得的奖项和媒体的报道作为展示内容之一。“评奖是主观的,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效果。”饶中亮坦言,创业教育要注重对大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创造出多少经济效益不是靠评奖能得来的”。
记者了解到,目前很多高校都成立了类似创业中心的组织,但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一些高校只是把原来管理学方面的课程抽出来作为创业课程,“新瓶装旧酒”而已,而一些高校则热衷于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业比赛,把获奖作为目的,至于创业计划书是否符合市场实际,又能否付诸实践,则不太重视,很多创业计划书参赛后就被“束之高阁”。
把创业教育付诸实践
也有一些高校把创业教育付诸了实践。上海外贸学院的创业教育除了包含课程教学与专题讲座外,其学生创业中心完全由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经营、自主实践,采用标准统一的写字楼装潢并配有现代化办公设施,除了向各家入驻公司提供场地、办公家具及其他基础办公条件的支持外,还提供政策咨询、职业培训、商业机会等增值服务,搭建学生创业沙龙等信息交流平台,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为各家公司和有志于创业的同学做好服务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入驻该中心的学生公司可谓是“虚实”结合,即除了帮助学生创办在工商局正式注册的实体公司外,还鼓励他们创办能够为学校、为学生提供直接或间接服务的虚拟公司,各学生创业公司可以承接学校教育管理和学生事务服务里的相关业务,学校则通过采用他们的相关服务,鼓励支撑其发展,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市场、锻炼创业能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生勤工助学中心创业教育项目自2003年7月开展以来,已经先后创建了云山咖啡屋、云山网球俱乐部、云山健身室、云山创业园等23个学生自主经营实体。项目参照“专业化、市场化、实体化”的企业模式,实体实行独立核算,由学生自主创业、自主经营管理,从员工、主管到经理全部由学生担任。截至2005年底,该项目共创建固定创业实践岗位1000多个,兼职岗位超过2000个,支付员工工资近100万元,盈利达70万元,并成功打造了“云山”品牌。
无论创业与否都需要创业能力
“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大学的创业氛围很重要,”陈青湖表示,大学生的模拟创业锻炼也很重要。饶中亮也认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向上的意识应该是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范徵发现,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难点在于学生创业理念的激发,“学生的一般观念是大学毕业后即就业,很少有创业的想法。要突破传统观念,需要进行思想方面的启蒙。”
上海汇欧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卡博则认为,很多大公司的企业文化是要求员工有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他自己在“打工”时也“感觉企业是我的,工作心态就会很轻松,增加责任感”。
邓白氏国际信息咨询(上海)公司总经理李止宜表示,实际上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创业家,但创业教育却是需要的,“我们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他表示,在公司里面也有不同的创业行为,“很多公司都鼓励员工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有所创新”。
饶中亮则认为,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市场意识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可能让每个大学生都去创业,但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发展始终是有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