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战略部署以来,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当今时代的最强音,成为各类媒体关注的焦点、舆论宣传的重点、新闻报道的焦点。与此同时,面向“三农”的报纸也备受关注。
一、庞大的农村受众群体和“三农”报纸市场冷清的问题
近十年来,我国报业发展迅速,报纸数量比1990年增长51%,2004年全国千人日报拥有量为75.86份,值得指出的是报纸消费主要在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 在人口占多数的农村,报纸消费却很低,特别是务农人员的报纸消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目前我国1926种报纸中,“三农”报纸仅有29张,且刊期长、版数少。以城镇和农村人口的比例和城镇报纸的消费水平看,农村报纸发行的市场潜力很大。“三农”报纸在我国也不是天生羸弱,也曾有过辉煌。上世纪80年代初,在建国后第一次报业发展高峰期,“三农”报纸迅速崛起。以1980年国家创办《农民日报》为起始,全国各省、市纷纷恢复或创办农民报或农村版、农村报,并于1984年成立了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有会员50多家。80年代末90年代初“三农”报纸达到鼎盛,发行量多在几十万份。但是,在城市报纸大力扩张的近10年中,与城市类报纸的强势相比,“三农”报纸日益衰落。目前,全国农民报协会共有30多家会员单位,其中省级管办的“三农”报纸只有18家,多数又是省委机关报的子报。“三农”报纸经营、发行困难,从业人员收入偏低、人心浮动等是普遍特征。“三农”报纸在报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急剧萎缩的主要原因有:1、读者定位难。办报纸首先要明确读者对象,对于“三农”报纸这种非时政类又非日报来说,读者定位是一个不小的难题。深入研究就会发现,“三农”报纸面对的读者是个混合体。既有从事种养业的农民,又有离土不离乡的乡村企业人员,还有离土又离乡的外出打工者,即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其生产经营的门类也很多,生产经营的内容也各不相同。因此,“三农”报纸以农村居住者为对象,多数办成面向农村的综合性报纸。近几年,广东、浙江等“三农”报纸试行细分读者、分众传播的思路,在综合的基础上,增加了分众的系列化专刊,试图更贴近农村读者。实践证明,还有相当多的农民读者无法兼顾。有调查表明,农村读者关注的多是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报道,如致富信息、权益保护、基层民主等。2、居住分散投递难。农村天广地阔,居住分散,“三农”报纸投递入户率低,时效性差,期张缺失严重,漏投甚至不投时有发生。目前,全国“三农”报纸的发行主要依赖邮发。邮局投递的“神经末梢”只是到行政村而不是到户,这些年邮局的改革也削弱了农村一线的投递力量,大大降低了“三农”报纸的有效发行。即便是一些省级党报自己组建的发行公司,从网点建设、线路布局到人员安排等,与邮局有相似的困难。也因此在农村容易出现订报的人看不到报纸,直接影响下一年度报纸的收订。3、广告不多经营难。农民收入不高,购买力有限,广告主不看好农村市场,支撑我国城市报纸经济的房地产、小汽车、保健品等广告与“三农”报纸无缘。据全国农民报协会多年的调查统计,“三农”报纸年广告经营额超过300万元的只有国家的《农民日报》、广东的《南方农村报》和山东的《农村大众报》等少数几家。这与城市报纸每年成千万、上亿的广告收入相比真是天壤之别。“三农”报纸经营困难,势必带来一系列问题。首先是报价高。“三农”报纸的订价绝对值虽不高,但与城市类的厚报相比,每个印张的订价却是最高的。其次是人才留不住,从业人员与党报和晚报都市报等强势媒体的同类人员相比,收入过低,一有机会就跳槽,“三农”报社往往成为人才培训基地。
二、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规划问题
与城市类报纸相比,“三农”报纸难办,不是农村没有读者,农民不愿读报,也不是“三农”报社不善经营的问题,恰恰相反,从我们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农村缺书少报,农民群众求知求富求乐的愿望十分迫切,问题在于如何让他们订得起,收得到,看得对路,用得上。这也是新农村建设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人民日报》社秘书长、资深“三农”报纸专家张德修在接受访谈时说,“三农”报纸的市场是一个分散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的、法律不成熟的、甚至于是封建割据的市场,“三农”报纸市场与城市报纸市场是完全两码事,并不是你办得质量高,读者就一定多。当然,有的人会说,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城市和农村的差距越来越小,“三农”报纸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对此,首先应该看到这个过程是相当长的,同时,无论社会进步到何种程度,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是不会消亡的,居住在农村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总是要有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农”报纸是不会消亡的。即使消亡,也只能是承载内容的介质———纸,而作为内容的报,是永存的,因为这是人文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在当前怎样建设新农村和建设怎样的新农村的讨论中,许多领导和专家都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不是建新村,这对于防止一刀切,一个样,大拆大建,损害农民群众利益,增加农村基层和农民群众的负担是必要的,也是正确的。但是从统筹城乡发展来看,从国民待遇来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终就是要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就是要建新村,只是此新村非彼新村。如果城乡统一规划,具体一些、深入一点,让农村居民居住相对集中,农村道路有名号,农村住家有门牌,那么承载提高农民素质社会职责的报纸的投递工作就简便易行了。
三、种粮购机补贴和扶持买书订报的问题
多年来,城市居民特别是各类公职人员购书订报有私订公助、发放书报费等补贴,而农民群众相比城市居民收入不多,却要完全自费订阅,这是报纸发行的一个怪现象。这两年,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国力的增强,国家对农民种粮、购买良种和大中型农机具都给予补贴。这对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增加农民收入无疑发挥了市场所不可代替的作用。如果在精神文化领域政府从财政上对农民再倾斜一下,对农民订“三农”报纸予以补贴或免费赠送,这对于提高农民素质和加快新农村建设无疑具有无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支持了“三农”报刊的发展。“三农”报纸面对的是弱势产业———农业,服务的是困难群体———农民,立足的是相对不发达的区域———农村。因而,报业经营的许多优势都难以发挥。同时,“三农”报纸所从事的宣传报道,更多的是政治任务和公益性的。因此,政府给农民以生产上的补贴是不错的,对农民群众订报买书给予适当的扶持也是应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三农”报纸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建设新农村需要包括“三农”报纸在内的各类媒体强有力的舆论支持,新农村建设也为“三农”报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以我们多年的办报实践看,只要切实解决好“三农”报纸的投递问题,同时财政上予以适当扶持,“三农”报纸大有前途,在新农村建设中定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王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