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网9月27日讯 (记者 孙向晖 通讯员 王希荣孙瑞)鲜红的桃子压弯了树枝;晶莹剔透的李子、海棠令人垂涎欲滴;满身带刺的板栗,正咧开嘴在笑……这是记者今日在伤残军人范学宝开辟的“花果山”上所见到的情景。 周边的群众都知道,昔日的荒山有今日的满山青绿是范学宝用一头银发换来的。
今年62岁的范学宝是莱阳市河洛镇小埠村人。1969年入伍,第二年入党,在部队他是“学雷锋先进个人”,团军事大比武训练尖子,先后荣立三等功一次,多次受嘉奖。然而,在1974年的一次施工中,为了保护国家财产和战友生命不幸被木桩砸伤腰,成为一名三等甲级伤残军人。
1976年冬天,范学宝捧着祖国和人民给予的荣誉回到家乡河洛镇小埠村。当时,农村正值经济极度困难时期,家乡仍然那样贫困,刚进家门除了老人留下的一张桌子外,四壁泥土斑驳,空空如也。年迈的父母同妻子和三个孩子蜷缩在一铺炕上,相互取暖,苦挨着艰难岁月。此时此景,揪住了范学宝的心。他想,今后的路该怎么走?是混下去等上级救济呢?还是靠自力更生创一番事业?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范学宝毅然选择了后者。
河洛镇小埠村西有几十亩荒山一直闲着,这片荒山,乱石交错,常年连草都不长。早在1986年村里就动员村民开发,并制定了优惠政策,但除了部分容易开发外,其余一部分长时间无人问津,原因是无利可图,没有开发的价值。范学宝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个治理荒山的念头萌发了。谁知等他把这个想法跟家人商量时,立即遭到强烈反对。什么开发难、见效慢、身体残疾、耽误养蜂……理由一条接一条。他说:“我开荒山,不图挣钱只图为后人造福,现在国家又提倡开发荒山绿化山峦,我是个共产党员,咱不带头谁带头。”经过多次耐心的做工作,家人勉强同意了。
于是,他雇用了一台推土机向荒山进发了。那片荒山乱石交错野草丛生,石头多而坚硬,一镐头下去,火星四溅,只留下一个小白点,有时一天只能挖出一个树窝。一天下来,全身象散了架似的,手上磨起了一个个血泡。晚上,老伴心疼的为他挑血泡,疼的范学宝泪花直转。但是一切艰难险阻挡不住范学宝治荒的信心。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整整20年,这位老人以坚强的毅力,让乱石遍地的荒山消失了,10亩梯田形的果园出现在人们面前,同时也留下了一幕幕感人的场景:1992年初秋的一个傍晚,他刚推起车走几步,晕倒在山坡上。过了许久,老伴也不知喊叫了多少遍他才醒过来。劳累所致,他胳膊、脸部等多处摔伤毫无知觉。第二天他又连人带车栽进了水塘里,身体被石块压住,幸亏被乡亲们发现。
1996年夏天,他改造开发的一块新生土地上栽上的苗木,夜里被雨水冲走,次日凌晨他跪在那里痛哭了半天……从1986年至今,为改造开发西山,在范学宝的记事本上记下了这样一组数字:更换小推车29辆,穿破胶鞋116双,用碎手套291副,用坏铁锨47把、磨平镐头28把……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现在已开发20余亩荒山,全部披上绿装,栽上了1000多棵果树,8000多棵林木。但是,他的黑色头发却变成了银发。
走进如今范学宝开发过的荒山,记者放眼望去,郁郁葱葱的山林一望无际,直径十几公分的果树、银杏、松树、速生杨等十几种果树、林木错落有致,成行成排,一派欣欣向荣景象……范学宝看到一行行硕果挂满枝头的果树时,心里感到无比欣慰和喜悦,他笑着说:“再住几年,相信会有可观的收入,等把卖果的钱攒起来,为家乡建一年象样的学校。我老了,但这座青山会留给后人。”一缕阳光照射,绿油油的树叶在阳光下显得更加翠绿,而伤残军人范学宝的银发显得更加白中透亮。责任编辑:亦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