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26日电(记者姚润丰)到2010年,淮河全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将得到基本控制,氮流失量减少28万吨,消减率达到15%。氮入河量减少3万吨,消减率达到17%。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20%,农村生活面源污染氮流失量减少5.6万吨,消减率达到30%。
这是26日在此间举行的《淮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重点工程规划》论证会确定的“十一五”时期淮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目标。
据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所长王小虎介绍,2005年5月,农业部组织沿淮4省就淮河流域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农村生活等方面进行了农业面源污染调查,结果显示,流域农业面源氮产生总量为183.14万吨每年,其中种植业氮产生量为75.92万吨每年,养殖业氮产生量为90.28万吨每年,农村生活氮产生量为16.94万吨每年;流域农业氮入河量为18.31万吨每年,流域农业面源入河氮污染贡献率为47.5%。
专家表示,经过多年治理,淮河流域点污染源得到了一定控制,但控制淮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是治理淮河污染的重要一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淮河流域污染治理的成败。专家建议,淮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要加快建设包括畜禽养殖业污染物减排与综合利用、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监控与研发能力建设等工程,使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得到基本控制。
淮河是我国第一条开展流域综合治理的河流,流域面积达27万平方公里。但目前流域水质状况仍不容乐观,氨氮已经成为流域第一污染因子。除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造成的污染外,农业面源污染也是造成淮河流域氮污染严重、治理难度大的重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