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对卫生部拟议中“英国模式”的医改方案,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均提出异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属意“德国模式”。接下来,医改小组成员详解新方案,称新模式为英德美混合物。这两天,风云又变,卫生部又称医改不会效仿别国模式,目前无详细方案。
医改是一道世界性难题,没有一个完美无缺的“模式”。法国人一向为自己的医疗制度颇感自豪,然而在法国,昂贵的社会医疗保险让政府付出了难以承受的代价。近年来,医疗保险支出激增导致每年亏空达几十亿甚至上百亿欧元,政府财政负担因此成了一大难题。美国至今仍有4600万人没有医疗保险,困扰着这个当今世界最昂贵医疗体系的问题已经存在多年。至于英国的“英国模式”,虽然医疗保障覆盖面广,民众能享受到优厚的医疗福利,但公共医疗卫生效率较低,医疗服务质量相对较差。在我现在生活的澳大利亚,这个国家就是原封不动地照搬了“英国模式”,并拥有全世界最优越的国民保健体制。人们享受着“从摇篮到坟墓”一系列的社会福利,这等好事,都是建立在名目繁多、数额惊人的税收基础上。由于费用是受预算约束,无法用大规模提高投入来改变,导致医疗资源严重紧缺。一个病人要到公立医院做手术,要排队等候半年以上。我一位朋友的太太被诊断为子宫肿瘤之后,医院和她预约半年以后才能做切除手术,半年之内只能不停地接受体检,确保良性未转为恶性。这位朋友最终还是不堪承受病痛和心理压力,从墨尔本飞回上海治疗。
按照一些“智囊”人士的理想设计,这个新型的、混合了西方经验的医改模式是分层次设施的三重保障制度。患小病按英式全民免费机制,大病重症按德式社保体制或美式商业保险体制。如果对“英国模式”的借鉴只限于基本医疗的皮毛层面,那就不能解决根本难题。简单说就是免费治小病,不免费治大病,而老百姓怕的就是大病而不是小病,只有大病才会让病人倾家荡产。如果按照德国和美国模式,一般的大病由社会医疗保障出钱,重大疾病则交给商业医疗保险埋单,这就等于回到了问题的起点,回到了医改失败的当下现实。而全民社会医疗保险,又根据每个人的单位性质、公司规范程度、雇主守法意识而差异很大。
这几年愈演愈烈的“看病贵”、“看病难”,是医疗片面市场化、伪市场化,牺牲公平只追求效率的必然结果。医改的第一目的就是让老百姓看得起病,让低收入者不会在重大疾病面前有天塌地陷之感。因此构建与这一宗旨相适应的措施细节,降低虚高药价,推广廉价医疗,建立平价医院和平价病房,规范市场化改革中的经营从业行为才是医改中最迫切、最实际的问题。这些基本问题不解决,医保配套方案的构建难以取得真正的突破。
医药分开,改变医院赢利模式,这是个早在十多年前就提出的有效改革方案,然而在巨大的既得利益诱惑面前,这项改革一直受到阻挠。而这又恰恰是医改的关键环节,并且和医保的配套改革息息相关。显然,改这些要比那些含混不清的“模式”之争更具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