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京的大小巷,长短街,街街都有故事,巷巷都有典故。”谁知最多?谁最能韶?快报记者深入狭巷窄弄,精挑细选出四位最能代表老南京的“地名形象大使”。
吴晓平:
影像里的金陵神韵
陈耀洵:
镜头里的南京沧桑
孔幼平:
评话传递地名掌故
窦昌熹:
网络口述民间故事
“我十分乐意当咱们南京老地名的形象代言人,我将用南京大白话讲它们的故事。”南京十八频道《听我韶韶》主持人、作家吴晓平对老地名真是爱到心坎里去了。“南京地名本身就有很浓的文化底蕴,如户部街、贡院街、评事街等就很有南京自己的特点,整个中国可能都没有第二个这样的名称。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它们,绝不能让他们流失。有些地名因为种种原因消失了,但我总感觉南京的老地名比较好,有深度、有文化,更符合南京的文化名城形象。”
陈耀洵,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南京人退居二线后,骑一辆自行车,背一部相机,在10年时间里,走遍南京的每一个角落,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了南京的历史变迁。2003年,陈耀洵以主题“瞧老南京照片,韶老南京故事”在网上建了名为《南京人家———闲士茶社》的博客,将自己拍摄的南京照片和文字整理后发了上去,没想到吸引了一帮人的眼球,跟帖无数,受到鼓舞的陈耀洵自然也十分高兴。日前,他又转战快报“生活南京”网站博客,受到读者热烈追捧。
孔幼平是一名老评话艺人,从小从父亲口中知道了很多地名故事,年轻时还没讲评话之前,就为当时的《南京人报》、《南京晚报》撰写地名典故、地名考据的文章,为此也常往图书馆跑,一站半天,翻遍了书架上关于地名的书籍,渐渐知道了更多地名的来龙去脉,那几年的撰稿经历也成就了孔老对地名的深刻了解和认识,也算得上半个“地名专家”了。成为评话艺人之后,他也将自己知道的地名故事穿插其中,使内容更贴近听众,表演更精彩。
认识窦昌熹的人都知道,窦老会“韶”,而他韶的都是老南京的故事,地名来历、民间传说、风俗由来……窦老以前住在中华门正学路,有两年时间,他每晚去中华门城堡前的镇淮桥,那里聚了很多人,都喜欢听窦老开的“故事会”。今年8月底,他在快报生活南京的视频上开了三天网上“故事会”,给读者们讲了沈万山和聚宝盆的故事,其中穿插了许多地名典故,如扫帚巷、骂驾桥等的由来,读者们听得津津有味。深谙南京的地名典故,熟悉老南京的风俗习惯,以至于有人赠了窦昌熹“南京活宝”之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