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做过测算,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要保持当前的生师比21∶1,至少还要补充40万新教师。”在9月23日召开的职教师资中外专家论坛上,教育部职成司副司长王继平表示,今后几年中职将持续扩招,必须加强对职教师资的培养。
40万新教师从哪里来?如何保证质量引起了记者的关注。
王继平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在提高质量而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因此,建立一支符合职教特点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才是今后师资培养的关键。
学校专任教师培训难
教育界通常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界定为具有教师资格(职称)且具有中级及中级以上专业技术系列职称(非教师系列)的教师,或是具有教师职称且在企业等单位工作两年以上拥有实践经验的教师。
在我国,双师型近20年来都是对职校教师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然而,几乎所有与会的职教工作者都在抱怨本校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
吉林航空工程学校副校长霍伟国称,现在学校招的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多为工科毕业的大学生,由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差别,新来的老师大多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差,难以满足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要求。
河北省一项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抽样调查报告显示,该省职教师资来自企业的仅占4.6%,其他单位调入的占11.8%,其余均属于学校直接毕业。在所调查的359所学校中,有134所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110所学校的实习指导课教师属于直接从学校毕业。
据主持该调查的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曹晔介绍,该省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16.3%,占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的比例为31.6%。曹晔指出,参照高职高专要求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课教师80%的比例,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很难满足教学要求。
“理想的解决办法是把职业院校的老师送到企业锻炼个一年半载,但实际操作很难。”安徽省滁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华志丰称,尽管政府倡导建立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双元制,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没有法律和制度保证,又没有形成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因此在缺乏政府主导的情况下,不少企业只是一边抱怨“技能型人才短缺”,一边又不愿承担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现实中培养师资仍然是学校在孤军奋战。
引进兼职教师的“票子”和“帽子”
近年来,随着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扩大,校内教师编制相对饱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校外兼职教师的规模开始增大。
兼职教师一般来自企业在职、离职待岗或已经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曹晔指出,这种做法类似国际上通行的“双元化”的师资建设,一元是学校层面的“双师型”教师;另一元是校外聘请能工巧匠作为“师傅”,这样就克服了单纯从教师个体角度培养“双师型”的不足。
此外,我国高中阶段的学龄人口正不断下降,据统计,2004年,全国15~17岁的青少年共有7587万人,到2020年预计是4915万人。因此,尽管职业教育师资不足,但如果完全发展专职教师,必然导致未来教师队伍过剩。
教育部职成司副司长王继平指出,实际上,兼职教师的提法从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现,在相关的法规里也有相应的表述,但是将近20年过去了,兼职教师的发展并不顺利。
从此次河北省的调查来看,校外兼职教师只占全部教师(专任教师和校内外兼职教师)的8.3%,距离教育部2005年提出的“兼职教师占全部教师比例至少不低于10%”还有差距。
王继平认为,通俗地讲,兼职教师发展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票子问题,就是聘请兼职教师的钱从哪儿出?给多少?目前很多职业学校都意识到需要兼职教师指导实践操作,但是财政上并没有涉及这笔费用。一些学校想办法来聘,但毕竟不是正规途径,应该明确经费的出处。二是“帽子”问题,即兼职教师来了以后给予何职?王继平说,有很多同志退休的时候,并不看重兼职带来的收入,他们更希望有一个身份,比如高级讲师等。
条块分割造成管理混乱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职业学校的教师管理制度始终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几类中职学校的管理制度不统一、不规范,二是管理制度的职教特色不突出。”教育部职成司师资处处长郭春鸣如是说。
郭春鸣举例说,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包括四类学校,即普通中专、成人中专、成人高中、技工学校。从这4支队伍的管理政策上来讲,实际上有4套东西,比如在教师职务上,中等专业学校实施的是高校教师的职务系列,如高级讲师、讲师等;职业高中则纳入中小学职务系列;技工学校的职务系列参照劳动部门颁布的一套规定自成体系;成人中专则属于行业办学,参照的是普通中专管理办法。
郭春鸣认为,管理制度上条块分割,已经造成了一定的管理混乱。此外,包括中职学校教师编制管理办法、符合职教特点的教师资格制度、职业学校内部收入分配改革等一系列问题也都亟待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