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部地区最大规模专题研究项目全面绘出西部百姓“生活图景”
1/3家庭无力负担子女上初中
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记者邹声文)中国和挪威有关部门27日在京联合发布了“中国西部省份社会与经济发展监测研究”的初步成果。 这项关于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权威研究成果涉及西部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丰富翔实的数据资料,全面、深入地描绘了西部百姓的“生活图景”。
研究历时5年多近2000人参与
自2001年起,在科技部、外交部、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国务院扶贫办、国家统计局等部门的支持下,科技部所属的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和挪威Fafo应用国际研究所合作开展“中国西部省份社会与经济发展监测研究”。在5年多的时间里,有近2000人参与这一项目的调查和研究工作。研究项目在我国西部地区(不含西藏)的11个省(区、市)805个县(市、区)2336个乡(镇、街道)2707个村(居)委会,共抽取44000户城乡居民样本进行入户抽样调查,调查人口规模达16.7万人,内容涉及西部地区城乡居民的生活基础设施、文化教育、人口流动、劳动就业、农业生产、家庭经济以及健康卫生等各方面的情况。这一项目被看作是关于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大规模的专题研究项目,项目的实地调查工作于2005年初全部完成,研究的初步数据报告《西部人民的生活》不久前已经公开出版。
1/4农村社区出现大规模人口外迁
这项研究显示,西部人口流动相当频繁,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过去5年间,约1/4的农村社区出现大规模的人口外迁,在西南地区这一现象更为普遍。研究显示,在西部,以就业为目的的劳动力流动是人口流动的主体,农村人口中的年轻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寻求工作机会,农村中出现“老人儿童留守”的现象,致使西部地区城镇中的16岁至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76.2%)比农村(67.2%)高出了近10个百分点。研究发现,西部地区的人口结构总体上比较年轻,总人口年龄中位数为33岁,农村居民(35岁)略高于城镇居民(31岁)。这种年龄结构为西部地区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西部地区总人口中,76%属于劳动年龄(16岁及以上)人口,其中76.9%的人处于劳动力市场之中,称作“经济活动人口”。
两成多人生病后不去医院看病
这项研究显示,缺少医疗设施已不再是影响西部居民享受医疗服务的主要障碍,无力承担医疗费用正成为其“看病难”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在西部,几乎所有城镇家庭和四分之三以上的农村家庭所在的社区内建有诊所或医院,但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地区,都有20%以上的人在生病后不去医院看病,而有病不看的首要原因就是“付不起医疗费用”。这一现象在农民、穷人、老年人以及缺乏医疗保障的人那里尤为普遍。
调查显示,西部地区的妇幼保健水平仍有一定的提高空间。这一点在城乡之间更是存在巨大差异:城镇中90%的分娩在医院完成,而农村只有45%的分娩在医院完成。在所有年满4周岁的孩子中,7%的孩子从未接种过任何疫苗,13%的孩子从未接种过预防小儿麻痹的疫苗,24%的孩子从未接种过卡介苗,未接种疫苗的首要原因仍是“无力支付费用”。
许多家庭“因教致贫”
这项研究显示,在西部地区,尤其是初中以上教育阶段,教育费用问题显得十分突出,许多家庭甚至出现“因教致贫”的现象。调查显示,一个大学生的年均费用约占西部地区家庭年收入的74%;34%的家庭(其中农村家庭的比例为39%,城市家庭的比例为19%)表示无力负担子女上初中读书,“缴纳学费”已成西部地区家庭借贷最主要原因之一。调查显示,总体而言,仍有相当部分西部居民文化水平处于较低水平。西部约有28%的成年人“不能读懂一封普通书信”;其中,城镇的比例(8%)远低于农村(37%),男性远低于女性。这一比例从高年龄组到低年龄组呈现急剧下降的趋势,表明西部地区几十年来的教育和扫盲事业取得了可观的成绩。调查显示,在西部地区,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高度重视。小学教育入学率保持了较高的水平。7岁至14岁的儿童中,94%的儿童目前都在上学读书,这一比例在男女性别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但进入初中和高中阶段后入学率有所降低,尤其是农村地区更是明显低于城镇地区的入学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