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鸭脖子开始受到本地年轻人的欢迎。 杨勤 摄
市井百态
文/记者刘显仁
实习生高晓远
新老广州人同住五羊脚下,互相影响、潜移默化,谱出一曲曲和谐的生活交响乐。“同住羊城”版逢周四见报,旨在报道最地道的广州人、广州事,关注最地道的广州文化、民俗、历史。欢迎提供新闻线索。E-Mail:liuruihong@sina.com
“我这几天吃的鸭肉比前面二十年吃的还多”,老广州小杨在中秋节前频遇“鸭”宴,鸭脖子、酱板鸭、啤酒鸭、烤鸭等都尝遍了,她的外地男友有秋天吃鸭的习惯。
在“无鸡不成宴”的广州,“系出同门”的鸭却一直坐“冷板凳”,老广州传统上极少吃鸭,鸭肉更是绝迹宴席场合。不过,今年以来广州却出现多家鸭肉熟食店,一家以鸭脖子为噱头的熟食店甚至半年内在市区开起了近60家分店,其中四成顾客就是老广州。
老广州人不喜吃鸭的三个理由
生于斯长于斯的小杨回忆道,家里从小就不怎么吃鸭肉,“但鸡肉却是隔三差五地端上饭桌”。平时陪父母在烧腊店,小杨发现店内的烧鸭的价格不到烧鹅价格的一半,但是仍极少有人帮衬(光顾)。她印象中在广州20多年来,只在家吃过两次冬瓜煲老鸭汤。日前,记者走访多个肉菜市场也发现,多数肉菜市场难觅鸭肉档,但是鸡肉档则每个肉菜市场都有几家。在惠福西肉菜市场兼营冷冻鸭肉的陈先生说,一天能卖出四五斤算是很不错了,“多数是买去煲汤的”。
不过广州人究竟为什么不喜欢吃鸭,老广州小杨自己也说不出所以然。记者日前走访多位世居西关、老东山的老广州及民俗专家,大家竟先后给出三种不同说法。
意头说
鸭嘴似哭不吉利?
说法一,与意头有关,鸭嘴扁平似哭状,不吉利。家住东山的石姨介绍,鸭子嘴扁平,酷似一个人嘟嘴在哭,所以老广州认为不吉利,尤其是在一些喜庆节日及宴席,广州人是很少上鸭肉的。与此相反的是,“鸡”与“吉”谐音,所以鸡肉成为讲意头的老广们的宴席最爱。
养生说
鸭肉为“发物”有“湿毒”?
说法二,与饮食习惯有关。老西关黄姨认为鸭肉特别是嫩鸭肉有“湿毒”,所以需要祛湿的广州人当然不喜欢吃鸭;再加上鸭肉烹调难度较大,粤菜菜式也极少有关于鸭的做法,这也导致广州主妇对鸭敬而远之。广东省中医院知名药师佘自强也证实黄姨的说法,他说中医认为鸭肉为“发物”,所以中医医嘱提起忌口时都会提到不要吃“鸭肉、牛肉之类”。
民俗传说
鸭是“帝”“王”恩人别乱吃?
说法三,与民俗传说有关。广州民俗专家颜志图介绍,在南岗一带、河南小洲等供奉康王和北帝的村民在康王诞和北帝诞期间,决不杀鸭,更加不会吃鸭。他说这是相传宋朝年间,康王被敌人追杀,逃至一块河涧湿地,留下很多脚印。正当康王担心被敌人发现之际,一大群鸭子恰好经过,把地上所有脚印都踩乱了,救了康王一命。于是,民间就把鸭看成是康王的救命恩人。无独有偶,传说中鸭于北帝也有过类似的恩情。所以信奉康王和北帝的人都不吃鸭。
鸭脖子店四成顾客是本地年轻人
不过近一两年来,广州年轻人开始突破不吃鸭的老习俗。环市东路一家赣菜馆已开业三四年,老板陈先生介绍,江西有道名菜叫啤酒鸭,前两年主要是江西老表来帮衬这道菜,“广州本地人基本不会点这道菜”。刚开始他还以为口味不对,仔细询问一些老广州才知这里习俗如此。不过随着啤酒鸭名气越来越响,慢慢很多本地年轻人也会叫这道菜下酒。不过陈先生也坦陈,中老年本地人至今仍对这道名菜不“感冒”。
无独有偶,前不久足球世界杯,一家来自武汉的鸭脖子小食连锁店曾在广州风靡一时,甚至不到大半年时间,就在市区开了近60家鸭脖子小食店。连锁机构负责人张经理介绍,当初进广州市场时,主要考虑到这里外来流动人口较多,“光是做这一块市场已足够我们生存了”。但是没想到,广州本地年轻人很快就接受原来不吃的鸭脖子,“现在我们四成顾客是广州本地年轻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