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风雨四年润泰路,阳光总在风雨后。今年9月28日,是润泰市场成立4周年的日子,1460个日日夜夜,润泰人演绎了一出“跳出粮食求发展,风风火火办市场”腾笼换鸟的好戏。一组数字折射出市场发展的轨迹:4年来累计租金收入超过8000万元,摊位租金上涨6倍,造就了上百位腰缠百万元的经营户,几十名资产超千万元的大户;投入各项资金4700多万元,新建营业厅4.4万平方米,经营项目包括五金、日杂、陶瓷、百货、食品等五大类数千个品种;经营业主达1300户,吸纳就业人员达4000人。 成为南京最大五金交易批发市场,也成为市粮食系统创新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花甲老库半路出家办市场,给企业找一条出路,给职工找一条生路
薛永保既是市场一把手,又是市场发展历程的见证人,他身上散发着粮食人特有的直率和淳朴。他办公室里醒目处悬挂着一幅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汉斌的题词:“办好润泰市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俗话说:“三十不学徒,四十不学艺。”而做为润泰市场前身的集合村粮库,却老树发新枝,花甲老库转行办起了大市场。言及办市场的初衷,薛永保回答简明扼要:“办市场是给企业找一条出路,给职工找一条生路。”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动机,让搞粮食熟门熟路的集合村粮库职工,干起了并不擅长的经商?
南京市集合村粮食仓库始建于1941年,是江苏省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粮食仓库之一,隶属于南京市粮食局。2002年初,市政府由于赛虹桥建设的需要,河西大批业主摊位被拆迁或拆除,急于寻找新的经营场所的业主,看中了集合村粮库的场地,纷纷找上门来希望在此设摊经营。同时,粮库也因拆迁,铁路专用线被拆除,2万平方米的仓库、办公楼等设施被拆迁,粮库的储粮功能几乎丧失,500名职工的就业、800名职工的生存面临严重的威胁。
集合村粮库党委一班人根据市粮食局“盘活资产,转换机制,重组优势,寻求发展”的要求,抓住赛虹桥立交桥和纬七路拓宽工程带来的商机,果断决策,在原仓库库址上兴办润泰大市场。
从“一把抓”到“抓一把”,下海呛水经历找准市场发展定位
市场不相信眼泪,竞争不同情弱者。粮食企业兴办市场不容易,由搞粮食到办市场更是门外汉。如何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在竞争激烈的南京大市场较量中站稳脚根,成为润泰市场发展道路上的第一道坎。
为了跨过这坎,润泰市场走过弯路。刚开办市场时,饥不择食,捡到筐里就是菜。一天招商1186户,来者不拒。可一段时间经营下来,矛盾渐渐显现。2003年上半年恰逢赛虹桥立交桥施工进入关键时期,市场周围道路几乎被封闭,人员、车辆进出市场十分困难,“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刚刚进场经营的业主们反映强烈,纷纷找上门,有的要求减免租金,有的要求退场准备罢市。为缓和矛盾,稳定业主,市场除了向业主做工作,树立共渡难关思想之外,还积极和立交桥工程指挥部联系,在不影响工程施工情况下,在市场的西南开通了几个进出通道,方便客户和车辆进出;和公交公司洽谈,以每天3000元租金代价,引进了5辆通往市各主要小区,免费接送进出润泰市场的客户直通车。并在工商管理费、税收上予以减免和优惠。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措施,让业主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润泰办市场的诚意和决心。当年在交通封闭的情况下,市场不但没有萎缩,而且还顺利完成五金、百货二期招商。
经过2年不断调整,五金优胜劣汰,调整了250多户,调整面达60%;百货适者生存,调整了380多户。大浪淘沙结果是从遍地开花到以特为主,从综合到专业,逐步找准了以五金、日杂、陶瓷为主的市场定位,形成五金专营南京规模最大、品牌最多、货物最全的格局。
通讯员 张学清 南京日报记者 吕宁丰 摄影 吴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