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上海世博会国际论坛侧记
就像世界上没有一片树叶是相同的一样,各路大家对城市的见解也是“见仁见智”。在昨天举行第四届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际论坛上,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建筑师、建筑学教授、历史学教授、地理学教授、社会学教授、电信专家、作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还有西班牙萨拉戈萨市、瑞士日内瓦市的市长,在上海就一个话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这就是在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中,这个“城市”究竟是什么模样?
文脉延续的城市
国际展览局主席吴建民尤为看重城市的“文脉”。 他说,在世界5000年文明史中,中国是唯一文明没有断裂的国家,世界各国看好上海世博会,非常重要的一条是看好中华文明。过去我们看城市,重“硬”轻“软”,重表面轻实质。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也是一个逐渐构建中国主流文化的过程。他认为,中国的主流文化包括三个方面:经过几千年验证的好东西,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产生的好东西,也有吸纳消化的外国好东西。21世纪初的两届世博会都在亚洲举行,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33亿人口的崛起:中国在崛起,亚洲在崛起,一批发展中国家在崛起,他们都有自己的文化精粹,世博会就是要突出展现这些人类共同的财富。
日本著名建筑师彦坂裕认为,多元文化是城市的活力所在。复杂多样、相互冲突的价值、文化、感知、生活方式,使城市产生并保持着多样性的魅力。
瑞士日内瓦市市长马·多纳尔说,我们要尊重每个城市的文化特性,保持石头的“灵魂”,而不能让城市成为同一模式的“复印机”。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教授宁越敏说,近年来,中国每年约新建20亿平方米建筑,现有的441亿平方米存量建筑,绝大多数属于高耗能建筑。他认为,世界上一些国家在城市中建设生活社区的经验值得借鉴,生态社区建设包括绿化、废弃物管理、绿色交通和节水。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则强调了上海的“再城市化”意义。他认为,三个重要因素将深刻地塑造上海未来的发展:首先是浦东新区的建设,其次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第三是上海郊区的发展。上海在“再城市化”过程中,正在思考下列理念:社区的功能和构成应当是多元化和多功能的;城市建设实行公共交通优先的原则;郊区的建设应当是组群式的多元城镇模式。但他同时也表示了对城市化过程中一些片面倾向的忧虑:土地的城市化大大超前于人口城市化;数字上的城市化取代实质上的城市化;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重于软件建设;缺乏理想城市的发展模式。
本报记者 陈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