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长征时在单家集住过的地方六盘山顶
文/图记者雷县鸿
六盘山巅松柏长六盘山南北走向横亘在陇东高原上,将固原南部的西吉、隆德和泾源三县分隔东西两边,西去的312国道的老路线是绕着六盘山走的。 现在的312国道,不再上山,而是直接穿隧道直接过去(要上六盘山,除了旅行社的车,就只能是租车上去)。
没有想到,9月的六盘山顶,竟然出奇的冷,卖纪念品的小贩和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的工作人员都穿着棉大衣,这让只套了一件夹克的记者特别羡慕。
1935年、1936年,红二十五军、中央红军等长征到此的红军队伍,都曾翻越六盘山,抵达陕北苏区。
今年94岁的老红军吴和满,原属红一方面军三军团,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他跟随长征的红军队伍,跋山涉水,历经艰难险阻,一路来到了西吉县。
1935年9月,毛泽东率领的红一方面军的一三军团和中央领导机关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吴和满所在的三军团改为二纵队。10月5日,陕甘支队分两路进入西吉县境内,周恩来、林伯渠等随吴和满所在的二纵队和三纵队行军,从界石铺出发,到达西吉县公易镇的上村等地宿营。10月6日,二、三纵队从公易镇出发,越过葫芦河、经将台堡等地,行程70华里,当晚宿营在马莲川(因马莲河而得名)。谁知到了7日凌晨,敌二十八旅的前哨部队接近张易堡以西、马莲川河边的阎官大庄,红军遂留一部分在此据险阻击,大部队则向六盘山急进。
在马莲川的阻击战中,吴和满受了重伤,子弹从右腮帮子进去,打落了四五颗牙齿后从左边嘴角处出去,当时就血流不止,吴和满当时疼得几乎就要晕过去了,但为了不当俘虏,他用手捂着伤口,跌跌撞撞地找到一个隐蔽的山洞,藏了起来。在山洞里,又冷又饿,再加上受了伤,吴和满再也支持不住,昏了过去。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一个上山的老乡发现了他,灌进嘴里的水,却从伤口处流了出来,但在老乡的帮助下,吴和满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在敌兵环伺、消息闭塞的宁夏南部山区,吴和满得不到任何红军队伍的消息,从此便流落到固原,靠给大户人家打工维持生计,随后又在乡亲的张罗下,在固原安家落户,成了那段光荣历史的见证人。
摆脱尾追的敌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率领中央红军,沿小水沟等处于7日拂晓时分登上六盘山。固原市地方志办公室的佘贵孝说,从他掌握的材料研究看,正是在翻越六盘山的途中,毛主席构思了著名的《清平乐·六盘山》。
敌军为了阻止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会合,在六盘山一带设重兵拦阻。当时,六盘山西麓的隆德县城驻有国民党毛炳文第二师李英部,东麓和尚铺一带有东北军何柱国骑兵第七师门炳岳部,毛炳文第八师陶峙岳紧随在后,在北边的固原县城等地,还有马鸿宾的部队,情势不容乐观。登上六盘山的林彪、聂荣臻、左权等人在勘察六盘山东麓敌情时,从望远镜里观察到有一到两个连的敌军进入到六盘山下的上青石嘴,挡住了红军的去路。得知这一敌情的毛泽东当机立断,决定队伍就从敌人兵力较弱的上、下青石嘴之间,穿越平(凉)银(川)公路,向六盘山东边的泾源县阳洼村一带前进。青石嘴一战,红军依靠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袭敌军,干净利落地打掉了负责向固原运送物资的毛炳文的两个连,俘虏骑兵100多人,缴获十余辆(匹)车马弹药、被装和100多匹战马。红军用这些战马装备了工农红军的第一支骑兵侦察部队,第一任骑兵侦察连连长便是开国上将梁兴初。
记者在上青石,没有见到老乡所说的村里那位知道往事的80多岁的回族老人,而另一位76岁的老者告诉记者,听村里的老人说,红军当年在上青石的确是打过仗的,不过战场是公路西边的山梁上。爬上山梁,记者看不到任何当年战斗的印记,惟有民间小院散落在公路两旁,若不是专门到此,又有谁会知道,这里曾经是中央红军长征路上一个打胜仗的地方。
从六盘山下来,毛泽东7日晚便在六盘山下的阳洼村住宿,当时户主名叫张有仁。
8日晨,中央红军一路东进,接连在任山河、古城东之温沟等地击溃消灭来犯之敌,穿过固原彭阳县境,进入甘肃镇原县,又经甘肃环县,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起县),与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中央红军的长征胜利完成。
记者临下六盘山,山顶上起了大雾,远远近近的山峰、纪念馆、纪念亭都笼罩在浓雾当中,山腰处的一段公路隐约可见,这青峰、这翠柏,一定都见证了70多年前,红军翻越六盘山红旗漫卷的辉煌一幕。
诗词背景
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离开固原县(今固原市原州区)的张易堡等驻地,在敌军的封锁空隙间穿插前进,翻越长征路上最后一座大山———六盘山,红军队伍所走路线全部是宁夏南部山区的小路。翻越六盘山的时间是在7日,当晚便歇息在六盘山东麓。构思这首词当是在翻越六盘山之时。此后,毛泽东首先写出的是《长征谣》:“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六盘山呀山高峰,赤旗漫卷西风。今日得着长缨,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后来又改为《清平乐·六盘山》。
诗词赏析
对于这首脍炙人口的词,著名的毛泽东诗词专家公木先生这样解说:开端“天高”两句,平开舒展,勾勒出六盘山当时一派清新的画面,不但有景,更有人在其中。而“不到长城非好汉”一句这么一转,把驰骋的想象猛地收转回来,显得格外有力,把气势一下鼓到了顶点。而“屈指行程二万”,又是词中少见的壮语,它不只是把“北上抗日”的口号化作诗的语言,形象地表达出来,而且结合当时红军长征的具体形势看,更是语重心长,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下片换头“六盘”两句,才点出主题,明写攀越情事。“红旗漫卷西风”一句,于流畅悠扬中,又潇洒又有情致。最后以问询口气结束,似尽未尽:“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又把注意焦点引向远方,正面提出“北上抗日”的任务,暗应前文“不到长城非好汉”句意。以设问作结,并不是对抗日终将取得最后胜利还有什么疑问,而是表示红军战士迫不及待,渴望杀敌的急切心情。在意蕴上,则跌宕生姿,饶有余味。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1935年10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