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越剧诞生一百年。
近日,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徐国梁正在紧锣密鼓地策划着一场特殊的纪念活动——完全由个人发起,个人策划,个人导演的民间纪念。
昨日,本报记者就这种个人纪念越剧行为采访了徐国梁及相关人士。
这显然是为“戏曲人脉”的建立而做的莫大努力,而“人脉”却成为拷问昆曲现状的一大命题。
记者昨日获悉,出于昆曲保护而设立的苏州职业学院昆曲班学生即将毕业,但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有关方面也在积极筹备昆曲经纪公司。“昆曲经济人”面对着一个剧种,更面对着“人”。
纪 念
我要策划一次纪念盛宴
9月28日中午,本报记者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见到徐国梁时,他满脸憔悴,睡眼惺忪。他解释说:“最近百年越剧文化艺术周的事情忙得不可开交,白天还要上课,晚上还要做纪录片的剪辑与录音,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
一个月前,徐国梁趁着假期和同学来到有“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之称的嵊县,这里就是百年越剧的诞生地。
在嵊县东王村,徐国梁看到了当时演出时用过的一些道具。演员穿过的戏服,戴过的胡子,木头削成的宝剑,后场用的打板,化妆用的盒子……“那些道具虽然现在都已经染上了灰尘,看起来暗淡无比。戏服远比不上现在的华丽,道具也远没有如今的逼真,但我们可以想像,这些东西的促成,花费了他们多少的心血,绞尽了他们多少的脑汁啊!”徐国梁回忆起假期的“收获”,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我们随便在路边拉住一位当地人,他们都能即兴演唱几段,简直太神奇了!”这位刚跨入南京大学校门的学生介绍到。
在小徐给江南时报提供的一份《越歌唱九州 长袖舞中国——百年越剧文化艺术周策划方案》上,记者发现方案详细记载着他的“野心”。
文化艺术周开幕式邀请茅威涛作《百年越剧发展史》的专题报告会。茅威涛的身份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员,浙江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曾于1984年,以年仅22岁的年龄夺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越剧小生第一人;
公映纪录片《越剧孕地东王村》,该片正是徐国梁一个月前在越剧的诞生地——嵊州市甘霖镇东王村时拍摄的作品;
邀请陈钢作《〈梁祝〉与我的音乐生涯》专题报告会,并请南京大学交响乐团举办《梁祝》露天音乐演奏会,而陈钢则是那个几乎一生的荣辱悲欢都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紧紧连在一起的作曲家。
此外,徐国梁还准备邀请谢晋来做报告,邀请嵊州越剧艺术学校来做越剧演出……“把放在最后两天压轴的越剧《梁祝》和小提琴协奏曲联在一起推出,我想这是全国绝无仅有的纪念形式。”徐国梁激动地憧憬着自己的个人纪念。
现 状
人才缺乏影响戏剧传承
9月28日下午,南京市越剧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剧协会员陶琪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徐国梁的个人行为表示赞赏:“能有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愿意出来庆祝百年越剧,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对于弘扬越剧的发展与社会影响很有帮助。”
陶琪同时坦言:“作为全国第二大剧种,目前越剧的观众还是很多的。但票房不容乐观,一方面可能是票价问题,另一方面我认为还需要引导观众的文化消费观念,换句话说,就是培育市场,培育观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可与接受。”
陶琪认为,戏剧的发展除了大量的观众作为基础外,拥有一定数量的戏剧人才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政府和社会应该避免戏剧人才的流失和断层,以给戏剧的传承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戏剧的传承缺乏人才储备,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记者昨日获悉,培养昆曲人才的苏州职业大学(原苏州教育学院)2002级昆曲班的26名同学,和许多毕业班的学生一样,尽管离毕业还有一段时间,但已经在为自己将来的工作踌躇着。
该班的张海良同学告诉记者,像他们这些学昆曲专业的学生,如果想当昆曲演员的话,唯一的出路就是进剧团,“苏州昆曲团也就只有一个那就是苏昆曲院,而苏昆曲院名额有限,能进得去的也是凤毛麟角。”另一位同学补充说,毕业之后去当昆曲老师也不现实,因为现在很少有学校(包括小学中学)开这种课,自然也不需要昆曲老师。
据他们的班主任昆曲志愿者冷桂军老师介绍说,现在苏州专门培养昆曲人才的只有两个地方,一个是苏州艺校,办班的时间比较长。另一个就是他们这个班。
2002年,当时苏州市政府考虑到昆曲人才缺乏,斥资由苏州昆曲传习所和原苏州教育学院合作开设了这个昆曲班,当时招收了三十几个学生,之后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依然在认真学习的学生只剩下26名。明年这批学生即将毕业,和他们一起毕业的当然还有苏州艺校的学生,这些将近五六十人的毕业生,根据现在国家有关政策,他们毕业之后都将面向社会自谋职业,而社会上专业对口的吸纳单位又是少之又少。冷老师担心,到时迫于生活的压力,很多学生肯定会放弃他们学了5年的专业,而改行去做其他的事情,他们辛苦培养出来的昆曲专业人才也就这样流失了,而对于昆曲的传承来说,也将出现人才断层。
有业内人士就曾对目前昆曲人才出现断层的现象提出过看法,“大家都说现在白先勇的《牡丹亭》是年青版的,但是演出的演员都已经三十几岁了,怎么还叫年青版呢,严格来讲年青版就应该是二十几岁的人”。
出 路
文化传承也需要经纪人
江苏省演出公司演出总监胡荣卫对徐国梁的行为竖起了大拇指:“这才是正路。”据胡荣卫透露,他曾经给徐国梁上过课,“当时我对这个有戏剧爱好、有事业追求,并且社会能力极强的学生印象很深刻,后来他曾就此事来征求过我的意见,我当时表示会不遗余力地支持他来干。”
胡荣卫呼吁说:“继承发展戏剧,要纳入到发展文化产业中来,而发展文化产业,不仅仅需要高水准的专业演员,还需要一批对传统戏剧有兴趣,有专业知识,懂策划、会交际的经纪人,不是浮于表面,而是发自内心的冲动。小徐就是这样的人,虽然目前活动还在筹备之中,但是我还是比较看好的。”
同样,面对花五年才辛苦培养出来的昆曲接班人,毕业了却让他们改行去随便找个工作的现象,昆曲界有关人士看不下去,“既然学生走出校门就等于抛弃专业,找不到工作,那么在这个大家都在谈市场的年代,我们何不自己成立一个昆曲经纪公司,自己组团,自己来发展……”
记者在采访昆曲界元老级人物顾笃璜时,顾老介绍说,从目前昆曲的现状来看,创出一条新路来发展昆曲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目前尽管昆曲在某些地方很热,但现在昆曲走的路并不“正”。“白先勇先生力推的年青版《牡丹亭》在商业运作方面是非常成功的,但在艺术方面我个人认为是不成功的。年青版的《牡丹亭》已经不是正宗的昆曲,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脱离了原汁原味的昆曲。我并不是反对创新,只是觉得现在在昆曲的创新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浮躁,如果按照这个模式发展下去,那些原汁原味的昆曲将会渐渐的失传。”另一方面,“从事昆曲事业的人本来就不多,以后能做教师的人也会越来越少,照此以往代代相传的昆曲将会走上绝路。”鉴于此,顾老觉得,“昆曲公司”在全国来说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它或许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个新的思路,如何利用民间的力量来对昆曲进行保护。
昆曲公司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也可称之为“民营昆曲团”,它的出现势必会给目前昆曲的发展模式带来震动。
也有人不看好。一位业内人士质疑说:“不管是从资金还是从市场的角度来看,都有一定的难度,我认为在民营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肯定需要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