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九月二十八日电
中新社记者 陈伊敏
想象一下,在五十摄氏度高温的撒哈拉沙漠中,十五个人共住一个十平方米的营帐是什么滋味?
想象一下,因战乱、冲突和天灾而流离失所,时刻面临疾病、断水、地雷是什么感受?
今天,无国界医生“城中、营内”难民营实况展在香港正式开幕,来自香港政界党派代表、医学界、学术界和志愿组织的代表,一同登记成为“难民”,踏足模拟的难民营,一尝难民生活。
亲身体验
整个展览占地三千三百平方米,是无国界医生香港办事处有史以来举办的最大规模的展览。展出的难民营帐包括“阿富汗营”、“撒哈拉营”、苏丹“茅屋”,还有特制难民厕所、疫苗注射厅、儿童营养治疗中心、霍乱治疗中心、以及难民的简陋器具、日常生活用品、食品等。市民不但可以亲尝治疗儿童营养不良的高热量饼干,还可以躺在白色帆布搭建成的“撒哈拉营”内,体验十五个人共住一个营帐的滋味。
就地取材
逃难者和支援组织就地取材,用找到的木枝、帆布或者泥土,搭建起一个个营帐。阿富汗营,主要用木柱和绳支撑起塑料帆布,呈三角型,便于雨雪在两边滑落。而苏丹的“茅屋”,主要用树枝和茅草搭建而成。记者在“撒哈拉营”中只待了两分钟,就已经汗流颊背。但是,在难民的逃难生涯中,这些狭小、窒闷的营帐成为了栖身之所。
变废为宝
“一双鞋子对于我们唾手可得,但是逃难中的人连一只鞋子都没有。即使有,也只能穿着轮胎制成的鞋子”。香港卫生福利及食物局常任秘书长尤曾家丽提着一双难民鞋子这样说。展览现场,我们可以触摸到难民日常生活使用的简陋器具,以及小朋友的创意玩具。无论是用废弃轮胎和橡胶做成的鞋子,还是用生锈铁皮和碎布制成可滑行的玩具车,都向参观者展现了流离失所者在在逃难中如何度过每一天。香港医院管理局主席胡定旭先生说:“那些住在难民营的小朋友,要发挥创意,自己动手将废物再造才有玩具,而香港的小朋友玩具多得玩不完,实在有很大分别。”
千年等待
模拟隐蔽于菜地的地雷也出现在展览中。据统计,现有四千五百万个地雷埋在超过八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土地下,每月有一千五百人因地雷受伤,甚至死亡。无国界医生的新闻及公共事务主管告诉记者,要将当今现有的散落于全世界的地雷彻底清除,(如果不再增加),需数以千计的排雷兵忙上一千年!对于逃难的人,一旦遇雷,未必能及时医治,他们的恐惧可想而知。
无国界医生一直致力于难民的救援工作。香港办事处主席谢梓华说,“没有任何感受比亲身体验来得更真切。”而香港行政会议成员梁智鸿也在展览的开幕典礼上鼓励大家趁着国庆假期,与家人一起参观,并关注难民境况。
“城中、营内”难民营实况展于一九九五年首次于法国展出,至今已先后巡回至美国、加拿大、奥地利、丹麦、日本等全球多个国家。
十月四日前,到繁华闹市中的港九龙公园,市民可以登记成为“难民”,成为全球三千三百万难民和流离失所者的“一份子”,透过了解难民的生活境况,更珍惜眼前的幸福。 (责任编辑:梅智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