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前,北京2008北京奥运景观雕塑方案征集大赛作品在太原展出。图为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左三)与艺术家袁熙坤(右一)在观看参赛作品。
杨 丽摄
800多年前,清晨的一声马嘶,黄昏的一身尘土,来来往往的商户让与紫禁城近在咫尺的南锣鼓巷逐渐形成了繁荣的市场;800多年后,又有一群人来到这里,在饱经风雨的巷子里修缮、改建、保护,使南锣鼓巷成了北京市首批旧城风貌保护区之一。它给许多老北京人留下了生活的空间,它是“活着的”保护区。
龟背上的“王爷巷”
在东城区交道口街道办事处的一间办公室里,周占一副主任向我介绍了南锣鼓巷地区独特的街道格局和地理形态。在布局上,一条长约千米的街巷贯穿南北,两侧完好保存了元代对称分布的16条胡同格局,是目前北京唯一一个大面积对称结构的地区;在地势上,由于南北低、中间高,形成了了一个活灵活现的龟背,而地势最高的地方甚至和故宫的角楼在一个平面上。
说它是王爷巷,是因为在这里居住过的皇亲国戚、高官显爵实在太多,末代皇后婉容、内务府大臣荣禄、蒙古贵族僧格林沁……人数之多,不胜枚举,拥有28个国家、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南锣鼓巷每一砖、每一瓦都铭刻着历史的沧桑。
不扰民的酒吧街
从商户不再满足于占据商业区,而将更多的店铺开进住宅区的那天起,似乎就注定了住户和商户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年代,商家为了更大的收益而占道经营、噪音扰民的新闻不绝于耳。但是在南锣鼓巷的酒吧街上,居民和商家却可以互无庸扰、和平相处。
据周占一介绍,南锣鼓巷地区的酒吧有这样一个特点:从业人员多受过高等教育,对文化有着自己的理解,所以这里的酒吧是“静吧”,没有重金属的疯狂,没有霓虹灯的炫目,一杯酒,两三个朋友,轻轻地互叙心事;有位外国朋友甚至经常独自坐在窗边,就那么透过窗子静静地打量着来往的路人。
乾隆爷的“榨汁机”
周占一给我看了一份南锣鼓巷地区改造的规划,这份规划是由交道口街道和北京大学规划设计中心共同设计的。目前,街道改造正在进行之中,有意思的是,改造的时候从地底下挖出很多清朝的老物件,其中的一块磨盘据传就是当年给乾隆爷磨豆汁的,不知这块埋藏了近千年的磨盘是否还保留着宫廷之中不同寻常的气息。
南锣鼓巷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谐的文化环境吸引了很多文化创意人才。到2010年,这里将建成一条胡同特色酒吧文化街,或许到那个时候,它会成为继三里屯、后海之后的第三大酒吧街。只是这里不适合那些喜欢热闹、追求刺激的朋友,因为无论怎么改造,南锣鼓巷都将以前朝的宁静和安详迎接前来探访它的人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