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黄金周临近,休闲再次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中国人民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休闲时间方面,中国人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000年至2003年,美国和英国年平均闲暇时间为5620小时和6018小时,而中国在2000年的闲暇时间就已达到6051.2小时;但是,中国人休息虽多却效率低下,闲暇活动普遍处于低质量水平,如看电视和打麻将等,研究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中国人口众多,人力资本质量不高。 (《北京晨报》9月28日)
中国人的闲暇时间是否超过英美,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我以为,这并不是一个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倒是为什么国人的“闲暇活动普遍处于低质量水平”更值得关注。换言之,究竟是什么妨碍了我们休闲质量的提高?除了上述研究认为的“中国人口众多,人力资本质量不高”外,笔者以为,一个更为重要也更为根本的原因或许还在于,我们用于保证公众休闲质量的公共品严重匮乏,以及导致这种匮乏公共服务水平的低下。
很明显,与传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封闭单调、公共空间狭窄的生活方式相比,现代生活方式的一个根本特质就在于,现代人不仅在工作方式上日趋开放、公共性明显,而且工作之余的休闲娱乐上同样具有显著的开放性与公共性。因此,要满足并不断提高公众的休闲生活质量,公共品供给的充足及其公共开放性充分,就是一个绕不开的基本前提。
关于这方面,近年来一个久为公众诟病的突出例子便是,原本作为重要公共休闲资源的各地风景名胜区,不断地被私益化,成为牟利的道具,如轮番上演的门票涨价潮、破坏式的景区滥建风等等。其实,细究下去,不难发现,与休闲质量密切相关的公共品匮乏,其实远不止一个旅游景区,而是广泛存在于公共生活的许多方面:
比如,公共图书馆的匮乏。据统计,目前我国平均每46万人口才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全国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仅为0.27册,一年购书经费人均不足3毛钱,而在总共3000家公共图书馆中尚有600多家全年无一分购书经费,大量县级公共图书馆几乎名存实亡。再如,公共体育设施的匮乏。虽然,多年来我们在国际体育赛事中争金夺银,成绩斐然,然而群众性体育的落后却又是不争的事实。
有数据显示,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仅为0.65平方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4倍多,即使和巴西、印度等国家相比也处于落后地位。而且这些体育场地还畸形集中于城市,在基层农村地区,公共体育设施几近“一片空白”。(《中国青年报》2005年8月21日,《竞报》2005年6月16日)
公共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离不开公共品的支撑与配套,而公共品供给水平和能力无疑见证的又是一个社会公共文明的程度和深度。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如何增加公共投入、提高公共品的供应,不仅事关黄金周、事关公众生活休闲的质量,而且也关系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