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果堕落到让别人、让社会、让政府和国家来为自己不争气的命运埋单的话,那你就不配活着!世上谋生的手段不计其数,何必搞这种损人利己的营生呢?”
“一个人、一个阶层人士的命运应该说与他所处在的国度、地域、政治经济团体息息相关。 世上谋生手段万千,但我因能力所限制而无法选择。但我也不认为跑摩的的行径卑鄙。”
这是一段“人民大学研究生”和“黑摩的”司机的对话。48岁的长沙摩的司机陈洪在其博客上的一篇《一个摩的司机的自白》引来同龄人“人民大学研究生郭锋”的指责。这场摩的司机与精英学者的对话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引来各阶层人物的关注,被称为“社会断裂的鲜活标本”。
博客开通两月获15万点击
一个摩的司机的博客,仅开了两个月,点击率就超过15万次,评论总数3000多条,日访问量近5000人次。里面没有抖隐私,没有脱衣秀,按陈洪的说法,没有“风花雪月”,也无“锦绣文章”,有的是“一个有20多年党龄、30多年工龄的
摩的司机”的自白———以一个下岗工人、摩的司机的视角和体会说“两会”、说房价、说企改、说官民、说城管……
在博客中,陈洪如此描述自己的生活:1974年高中毕业,4年中学有一半时间“学工、学农”。生活在长沙,有一个正在读大学的儿子。已有近32年工龄,30多年全部工资收入3万元左右,年近40岁时从长沙线材制品厂被推向社会,现在下岗,拿60%的工资230元。下岗10年,打过工,经过商,也自学了电脑操作并读了大量书籍,最后跑了摩的。
很多人看了博文都表示不相信这是一个摩的司机能写出的文章,有人甚至觉得他可能是某所大学社会学系的教授,在底层社会体验生活。
自白书引来“研究生”指责
陈洪的文章引起许多人争鸣,有人给予热情支持和鼓励,也有人认为他牢骚过甚、心态不好。但真正掀起风浪的是他在7月28日所写的一篇《一个摩的司机的自白》。陈洪这样写道:“我们因年龄大、文凭低……只能成为‘非法摩的营运者’。不是我不想守法,而是肚子饿得没有办法。不跑摩的,我能吃什么?”
一个自称“人民大学研究生郭锋”给这篇文章回复引发了风波。“郭锋”称自己52岁,当过兵、当过工人,1978年靠自学考上人民大学读至研究生,现在,没有下岗的顾虑。“郭锋”表示:“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因为国家、政府并没有义务照顾我们这一代人一辈子……摩的的本来用途并不是载客,你把它用来运营,危害的是大家的生命安全。”
3天后,陈洪以一篇《一个下岗职工给同龄“研究生”的回信》进行回击,文章开头就将这场对话定义在“两个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对话———“我们因处于两个不同的社会阶层,你们是政府精英,国之栋梁,国就是你们的家,你们在自己家里想干什么就可干什么,而我们下岗工人因上有老要治病,下有小要读书,所以,我们才有不同的观点。”陈洪还提出:“精英阶层与平民百姓阶层之间,目前在思想上、认识上已形成一条巨大的鸿沟。”
网友:对话是社会断裂标本
这场对话在这篇“回信”的推动下,成为一个极具社会意义的话题,引起网民的高度关注。
网友“亦忱”撰文《摩的司机与精英学者对话:社会断裂的鲜活标本》说:“陈洪这个中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在给‘人民大学’的学者上课。陈洪,这位‘中学生’真应去‘人民大学’当教授,而郭锋这位研究生则应去长沙当摩的司机。”
文章认为,不能说“郭锋”讲的没有一点道理,但他作为一个与陈洪一样来自社会底层的子弟成功出头后,坐在大学的书斋里过于严厉地谴责陈洪的不道德,在从这一失败者与一成功者的言论中,“我真正看到了一个普遍现象:社会断裂,即社会的精英阶层和草根阶层在不同的方向上渐行渐远,和他们之间的裂痕是如何扩大为没法填平的鸿沟”。各阶层应相互对话了解
日前,记者对陈洪进行了专访,采访中,他强调,写文章是为发出基层的声音,让社会和高层了解基层人民的需要,社会要和谐,各个阶层之间必须相互对话、相互了解。
给市长写信市长很看重
记者:什么时候开始写博客?动机是什么?
陈洪:写博客是在2005年,但2003年3月我就开始在网上写文章,原因是长沙禁摩。我2001年12月刚买的摩托车,包括上牌花了8000多块钱,没多久主干道就不让跑了,心情非常低落,觉得不公平。我就开始在网上说这个事,没想到跟帖比较多,有人赞同我就受鼓舞了,开始用真名发帖,那年就写了二十来篇。
记者:当时有媒体报道了吗?
陈洪:有。2003年11月长沙修路,公共设施遭到市民破坏,当时的谭仲池市长给长沙晚报写了封信,谈要提高市民素质。我就写了篇给市长的信,谈要提高官员素质。不久,市长在一个会上发言说,他第二天就看到这封信了,他的评价是“有点偏激,我看得很重,我会把它当作我执政路上的良师益友”。
我写文章主要是为引起相邻阶层的人关注,比如说让公务员了解我们的生存现状,制定政策时考虑我们的声音和利益,这对我个人和我这个阶层都是有好处的。政绩工程对平民百姓的伤害最大。
关心太肤浅就业最重要
记者:你看了那个“人大研究生”的回复,你有什么感觉?
陈洪: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这种分歧是不正常的。从这件事我就想到,我们这个阶层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么一个庞大的阶层,要让社会、让高层听到我们的声音。之前我自己也没这样想过,就是这件事触动的。
记者:你就没有感到过来自其他阶层的关心?
陈洪:有时过年过节有点关心和慰问,但这不是关注,这种关心很肤浅。真正的关心是为他们创造劳动就业机会,让他们有生存的空间。各阶层之间要相互对话、相互了解。
记者:你的文章里面很多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理论,你怎么学来的?
陈洪:我是需要用什么就学什么,比如要用电脑我就去看电脑方面的书。碰到问题了,我就想为什么会这样,我就会去找书看。
本组稿件均据新快报
学者谈论战
政策应向社会大众倾斜
这场“中国草根阶层与精英阶层的对话”是否有更多甚至包括中国贫富分化、社会出现断层等时代命题值得我们去关注?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生陈壁生探讨了这一问题。
记者:陈洪认为自己是为生活而不得已开黑摩的,而“郭锋”则从社会治安角度对他进行批判。我们应如何看待这种分歧?
陈壁生:这种分歧,是两个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分歧。陈洪这样的黑摩的司机,各个大城市里整天躲避城管的街头小贩们,他们一直是被抚慰、被关怀,或被驱逐、被收容的对象。“郭锋”对陈洪说的那些话,是这个社会的耻辱。
记者:舆论普遍认为,“社会断裂的鲜活标本”这种说法是切中了陈洪与“郭锋”论战的要害。您是怎么看的?
陈壁生:这是社会断裂的一个典型。像陈洪这样遭遇的人,在每个城市都存在。陈洪的可贵就在于他第一次站在这一群体立场上,第一次通过网络这样的非主流媒体,发出自己的声音与诉求。这样的声音,才是真正来自底层的声音。
记者:造成断层的原因是什么?
陈壁生:这样的个案就是社会贫富两极分化最直接的原因。让分化了的不同利益群体参与到社会博弈中来,让作为利益主体的工人、农民、民工,都能在政策制定中发出他们的声音是很重要的,国家政策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必须向社会底层倾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