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萌探维和•苏丹
解说1:听说要去苏丹采访,我脑海里马上浮现出的,就是那幅著名的照片《饥饿的苏丹》,它为摄影师凯文•卡特赢得了1994年普利兹新闻特写摄影奖。两个月后,由于受到争议和自身良心的谴责,作者自杀身亡。 12年过去了,《饥饿的苏丹》依然处于贫困和动荡之中。出发之前,我在博客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30年的内战,200万人丧生,动荡危险,苦难依然存在的地方,正在遥远的非洲大陆静静召唤。”
(机场同期)
小萌:您是陈洵是吧?
陈洵:你好!
小萌:队长你好。
陈洵:你好。
解说2:2006年6月16日,我们启程前往苏丹,在首都国际机场遇到了第五批赴苏丹维和的中国警察,于是,我们和他们同行。
小萌:这个是钢盔,防弹背心这个钢盔装到这个塑料袋里了。
一中国维和警察:对了,往这里面放少占点地方。
解说3:经过近20小时的飞行,途径阿联酋的迪拜,几次中转后,我们到达了苏丹首都喀土穆。
小萌:在几经周折之后,我们终于从苏丹的喀土穆的机场走出来了,现在是当地时间下午的七点一刻,但是感觉到这个空气还是非常地热,我们在飞机上听到的天气预报是差不多40摄氏度左右。这个机场比我想像中的要大,要好得多,因为苏丹是世界上最穷的10个国家之一,但是这个机场里面还有空调比想像中要好。
覃华:跟着我走,跟着他走,走完了之后人在这集合
解说4:前来机场迎接我们的是现任中国驻苏丹维和警队队长覃华,他今年38岁,从警16年,来自湖北宜昌,他也是第一位到苏丹参加维和的中国警察。
解说5:喀土穆位于苏丹北部,这里看不到战争的痕迹,不像想象中的维和任务区,来往的人流中,可以看到很多阿拉伯人。
(车上同期)
覃华:对这个地区有没有感觉,我现在这个任务区没有遗憾的是什么,所有的地区我全去过了,因为工作性质要求要经常飞,所以我觉得这个任务区没有什么遗憾。
小萌:为什么想到出来维和呢? 刘芳:这个时间拉得很长,我是2003年底的国内选拔,然后2005年3月份的联合国甄选,当中又经历了我生完小孩,这个职位也发生变化了,但是我就一直想维和的路还是要实现。 小萌:那你小孩现在应该还很小 刘芳:1岁零8个月 小萌:那这一年你怎么舍得呢
解说6:尽管这一批刚来苏丹维和的警察,在国内经过了层层选拔严格挑选,但是到了苏丹的第二天,他们依然要经过联合国的严格的考试,如果考试不及格,他们将被自费遣返回国。
(考场同期)
小萌:考试用的机器没有空了,所以可能要等。现在就参加考试。 小萌:刘芳 祝你好运
解说7:5个小时后,他们都顺利地通过了考试。对于刚刚到达的这批维和警察来说,苏丹任务区的情况已经比覃华刚来的时候改观了很多。苏丹位于非洲大陆东部,它的北方是穆斯林地区,南方是黑人居住区,正是因为南北方在民族、宗教、文化、政治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苏丹先后爆发了两次南北内战,现在南部和西部的部分地区,还经常发生武装冲突。为了促进苏丹全面和平协议的实施,2005年3月24日,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联合国苏丹特派团成立。5月,中国应联合国请求,开始向苏丹派遣维和警察,覃华就是在那时单枪匹马地来到苏丹。
覃华:我是2005年的5月7号动身,从北京动身,然后只身一人踏上了到非洲维和的这个历程。你看我那个身份牌就可以看得出来。我是这个号码是第16个人,第16个,是世界各个国家来到这个任务区第16个警察。
解说8:在来苏丹之前,覃华已在东帝汶执行过一年的维和任务。警务能力和维和经验让他对自己能在总部拥有施展才华的舞台充满信心,但他还是被直接下派到了南部地区,这无疑给他泼了一头冷水。
覃华:当时非常地非常地沮丧,这个东西就没有谁去说也不知道你到哪去了解这个问题,后来我回来想了两天,情绪在一个很低的,很低的一点。两天之后大概感觉这个人就已经就明确自己的一套,很清晰的观念计划就出台了。
解说9:覃华的计划就是要向任务区的高层推销自己,要他们了解到中国维和警察的素质和职业水准。
覃华:当时我在下派到南部首都之前的最后一个晚上,我抓紧那一个时间,然后自告奋勇地自己走到这个总警监的办公室去,然后去介绍我叫什么,然后我是来自哪个国家的,当时表态,我说作为一个总警监,你做出的任何决定,我们都无条件地支持,但是另外一方面我要把我自己所具备的这样一个一种就是你能所具备的,这样的一些素质尽快地展示给他,当时是通过面谈这样的形式,听了之后,他非常感兴趣,然后留下,应该是至少的话就是给他留下一个印象,就是我中国人已经来了。
解说10:覃华最终服从了安排,只身一人到了苏丹南部城市JUBA,之后他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在处理一起案件的过程当中,他的才能得到了充分展示。
覃华:有一次是总警监转过来一封信,通过副总监转过来一封信,就是说可能是当时的有一个部队的人,他们部队也有这样一块部门叫宪兵部,然后他们就控告了写了一封信给了当时这边的是一把手 ,叫SRSG就是安南的全权代表在这个任务区的,给他之后就说大概在南部苏丹首都朱巴,那有很多车辆停在UN的车辆停在朱巴那,穿着制服在上班时间,就在那个酒吧里面在喝酒。
解说11:接受这一任务后,覃华立即对这一事件展开了调查。
覃华:那不光是实际调查实际调查拍照,画画然后到了当地政府,到了警察局了解治安秩序,然后到了它那个发照的部门,去了解这个酒吧的运营的合理性,对他雇的员工男女的情况,然后这个方面有很综合的一个评估,包括配的照片,图片都在那能有五六页。
解说12:当时覃华并不知道,就在他展开调查的同时,从首都喀土穆派来的另一个调查组也在对这一事件进行调查,而且得出的结论和覃华的完全不同。
覃华:当时他们下的结论就是,当时另外一组,另外一个调查组下的结论就是说,那么这个酒吧就一定要被禁止掉,就禁止所有的人去,到那去,但是我下的结论不一样,一个是整个酒吧,这一块安全的,包括周边的治安秩序这一块是近多少年,多长时间来一直没发生刑事案件,然后的话,它这个酒吧这一块就是在消防这块还是可以的,另外的就是UN的人员在下班以后出现在那个区域的话,几乎就是对UN有没有带来负面的影响,从这块基本上也是结论是很显然的事,没有负面的影响,因为当地人在南部苏丹喝酒是合法的。
解说13:最终覃华的调查结论获得了上级的认可,他随即被任命为驻JUBA的代理副总警监,覃华的作为不仅仅为他个人赢得了声誉,还在任务区树立起了中国维和警察的形象。两个多月之后,他不再孤单,中国政府先后派遣了三批维和警察来到苏丹。
解说14:现在在苏丹执行维和任务的中国维和警察一共有16人,除一人在首都喀土穆外,其他人分别在南部的6个战区工作。他们在这里的主要任务是培训当地警察、提升当地警察的执法能力和水平,重建苏丹警察执法体系。今天我们摄制组兵分两路,一路前往JUBA战区,我和另两位同事去另外一个战区WAU,探访在那里的中国维和警察的工作和生活。
小萌:到达苏丹的第三天早上现在是7点30分,我们准备从首都喀土穆,要飞到南部苏丹的瓦屋,因为那是一个被雷区包围的城市,所以交通方式只有是选择乘坐飞机,今天陪我们去的是中国驻苏丹警队的队长覃华。
小萌:覃队长我们今天要飞的这个地方,这个飞机能坐多少人? 覃华:能坐在14人左右。 小萌:为什么每天只能有这么10几个人,这么少的人飞到南区?
覃华:因为瓦屋条件有限,机场是非常十分简易的,它不能降落大型的飞机。它只能允许小飞机降落。
小萌:这个就是我们那个登机的文件,还有我们三个人的护照。
解说15:在喀土穆,我一直也没有感受到联合国维和的氛围,这里就是一个很正常的城市。但是,当我们进入联合国专用机场的候机厅以后,到处悬挂着识别各种地雷的宣传画和模型,让我们感到,即将开始的这次探访,一定非比寻常。
小萌:我们乘坐的飞机在今天上午9点钟起飞,10点左右到达这个中转站,现在是下午的两点钟,4个小时过去了,这期间我上过一次洗手间,这里只有男用的没有女用的,所以远处的树林被我利用了一下,这期间我们也登了一次机,螺旋桨已经转起来了,又缓慢地停下来,因为某些原因我们不得不下来,在等待的过程当中雨又下起来了,像远处那些样子的直升机是我们将要乘坐的,在这种天气状况下谁也不能保证安全地起飞,所以只能等待如果雨停了,飞机可能起飞,但是飞到哪去还不一定,可能是我们的目的地瓦屋,也有可能是返回到喀土穆去 ,一切都不在预料之内。
解说16:在下午三点钟我们终于登上了去瓦屋的直升机,在直升机的轰鸣声中,我们飞行了一个小时,到达了位于苏丹南部的第二个城市瓦屋。
小萌:现在终于我们到达了被我念叨了一天的处在南方的这个苏丹的城市瓦屋,这里的景色和喀土穆就完全不一样了,喀土穆是一片黄色的沙漠,而这里就看到了绿色的雨林。苏丹50年的内战的战火只是在南部蔓延,而且联合国的任务区也全部都在南部苏丹,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从现在开始我才是踏上了探访中国警察在苏丹维和的这样的一个行程。
解说17:这里的景象和喀土穆截然不同,与其说这是一座城市,还不如说是一个巨大的乡村,这里没有柏油马路,大多数人都生活在一种叫“卡布“的茅草屋中,路上所能看到的人,也全部是黑人。听说,这里每天供电只有三个小时,一切的一切都告诉我们,这里的人们都生活在接近原生态的环境当中。
小萌:确定他们住在这个院吗?
解说18:目前在WAU工作的有4名中国维和警察,我们来的时候有3位恰好出差,只留下刚刚来到这座城市没几天的李春满。
小萌:在哪呢?我们过来看你的,在这边,能进吗?是挺黑的
解说19:李春满,37岁,从警15年,来自北京市交管局,第三次参加维和。
小萌:行李都还没打开呢? 李春满:对 这不刚把这鞋拿出来吗 小萌:什么都没有,有没有灯,没电是吗?
李春满:没有,没有电,这电扇,这电扇有电也不转。 小萌:覃队长你在朱巴住得怎么样,比这?
覃华:朱巴住得比他亮堂一点,但是没有这么好的设备 小萌:是吧 没有这个木柜子 覃华:没有木柜没有,这算好的了 小萌:1个月多少钱?
李春满:这个1个月400美金
小萌:那你们现在是刚搬到这来做饭怎么解决? 李春满:做饭,我们这会儿大行李刚到,一些锅碗瓢盆也刚刚到,刚打开,准备就是在这个小屋,这个外边的小屋做。 小萌:用什么火? 李春满:现在两种选择,一个是木炭,烧木炭,就是在外边点着了,没烟了以后再端进去。 小萌:您有生炭的技术吗 李春满:现学 ,然后还有一个煤油 小萌:您今天上班时间是几点钟 李春满:下午4点 小萌:我们能和你一起去上班吗 李春满:可以
解说20:这座房子的房东名叫亚伦,是当地一位部落酋长的儿子,他拥有14位妻子43个孩子,虽然家里住房紧张,但他还是愿意把房子租给中国警察。
小萌:为什么您愿意把房子租给中国的警察呢? 房东:我从心底里就喜欢中国人,因为他们为苏丹做了很多事情,我在电视里都看到了,我看到中国人在达尔福尔等地做的事情,对我来讲我就愿意让中国人住在我这里。
小萌:我们每到一个新的地方,维和警察都是要跟当地的老百姓租房子来住,所以他们必须要和他们发生很密切地接触,能不能融入到当地的文化中去,能不能和当地人有很好的合作,也是维和警察面临的一个很严重的挑战。
解说21:相比较而言,李春满他们现在的居住条件已是相当不错了,比他早到半年的中国维和警察阙鸣当时的居住条件就比现在要艰苦得多。
阙鸣:我是第一个到瓦屋的中国警察,也是第一个到瓦屋的中国人?
解说22:阕鸣,30岁,从警十年,来自上海市公安局,他是去年11月来到WAU执行维和任务的.他还清楚的记得刚来这里的情景。
阙鸣:从5点开始,天慢慢暗下来了,没有电,然后它的房间它那个房间的窗又特别小,窗户的窗板,还是用不是像我们国内玻璃的,它是用木板整个木板封,窗都关着,整个人躺在床上,我自己做了一下,把手伸出来愣是没有看到一个手的形状。
解说23:第二天,阙鸣才知道,他住的那个地方,居然是瓦屋最好的一家招待所。在瓦屋第一天的生活,就给了阙鸣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是更大的挑战还在后头。瓦屋处在热带地区,最高气温能达到五六十度,阙鸣经常热得晚上睡不着觉。
阙鸣:到了两点钟以后,实在几个人累得受不了了,就迷迷糊糊睡着了,睡着了你还得注意 你还不能随意翻身,因为什么,你说这边枕头已经湿掉了,这边枕头可能也已经湿掉了,我这边已经适应了,翻过来,一翻过来,啪,要动,因为这个水,这边有水,啪一下又把人惊醒了。
解说24:然而,艰苦的环境并没有难倒这位来自大城市的警察,就在别的国家的警察纷纷要求调离这个任务区的时候,阙鸣却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阙鸣:任务区的同事都是在两三个月之内,就整个人就非常悲观,几乎全部都是非常悲观,就没法适应生活,在逐渐适应生活,就非常觉得难受,抱怨,发脾气,但是我到以后,大概三到五天时间我就开始满面笑容,经常跟人家主动打招呼,开玩笑,当时他们觉得印象很,印象比较深刻,说中国人好像特别,这个人好像特别能吃苦还是怎么,到瓦屋半个月,我们队长,队长给了我一个评价,译成中文就是说非常很有韧性的。
解说25:阙鸣迅速就投入到工作当中,当时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培训当地的警察,但阙鸣莱苏丹之前并没有任何培训的经验。
阙鸣:我要做实践性的东西,做动作,怎么样搜身,怎么样逮捕,这个非常,就是非常迎合当地警察他们的口味,当地警察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他非常觉得这个东西非常实用。
解说26:从2005年11月到现在,阙鸣到瓦屋的半年多时间里,已经成功的培训了200多名当地警察。
小萌:这里是瓦屋市一个非常重要的交通路口,在这里我看到了,在这个城市当中,惟一发现的一个城市雕塑,也可以说是当地人,把心中的希望艺术化的一个表现,是一个很大的老玉米,这个雕塑是1973年的时候竖立起来的,目的就是让当地人能够了解玉米是什么,从那之后渐渐地玉米成了当地人的一个主食,而今天主食依然是不够吃,因为主要是手工的劳作,还没有机械化,用在这里服务的,一个中国维和警察的话说,在南部苏丹人们还在为了吃饭而奔忙。
解说27:由于苏丹内战是非洲地区持续时间最长的内战,大量武器散落在民间,除了随处可见持枪人员的危险之外,苏丹南部地区遍布有一百万至三百万颗地雷,虽然维和行动排除了部分地雷,但进展缓慢,至今仍有很多道路没有开放。今年以来,几乎每个月都会发生当地群众被地雷炸死、炸伤事件,地雷不仅威胁了当地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同时也是中国维和警察要面临的一个问题。
阙鸣:我们去的一个地方,这条路,地雷,联合国它有排雷公司,排雷公司还没有进行排雷,然后凭什么去就是说当地,问当地警察这条路上有没有人走,他们说有人走,就这么一句话就往前走了,对,我们就去了。坐我副驾驶的是一个斯里兰卡警察,他跟我说,我说这个地方,雷都没有清,这样下去,是不是有点太冒险了,他跟我说,他说这是我们为什么在这的原因,这是我们的职责,因为当时可能是任务区新开,新开的话很多基础的数据搜集得非常缓慢,对任务区工作开展非常难,然后我是刚到的,其他同志都去,你说我不去,怕触雷,这个我觉得太,怎么说,太影响中国人的形象了。
解说28:虽然很不安全,但阙鸣还是义无反顾的去了。
阙鸣:那次开车是我这一生里面可能说是印象最深刻的,我完全是按照它那个前车轧出来的路痕,就是轧印,车轮的轧印,沿着这个轧印走,保持30米,快了不行,太近了不行,太远了也不行,近了有可能就是说来不及营救或者怎么样,自己要跟上去,跟远了就会掉队,掉队的话就很麻烦,因为什么它这个路,这种到下面这个原始部落,原始村落的路,根本不叫什么路,就是所谓的路,就是没有草的地方,路的两边,路基的两边,是最容易埋地雷的地方,全神贯注,完全是百分之百地全神贯注,回来时非常后怕,平心说是非常非常后怕,长途巡逻回来以后,排雷公司就发了一个通告,他说在瓦屋,到哪个方向的路上,在路中间挖出来三颗反坦克雷。
解说29:下午四点,我们如约和李春满一同前往他工作的地方。李春满每周工作,是到瓦屋市警察总部,以及各个警察分局,以问询、阅卷、察看记录、旁观等方式,监督检查和指导当地警察的执法和履行警务情况,今天他去的地方是瓦屋市监狱。
小萌:为什么女牢房的,这个门是开着的,人呢? 李春满:带着孩子的,这都是,就在外边了,带着孩子的。 小萌:她们就可以在院子里
(牢房里同期)
李春满:这人犯了什么罪?
当地警察:他杀了他的妻子。
李春满:那个人呢?
当地警察:谋杀罪。
小萌:听懂一些,好像说有一个是杀了他的妻子,他们是因为做了什么?有一个是杀了他的妻子是吗? 李春满:有一个杀了妻子,一个是用也是属于手榴弹,手榴弹,也都是有人命。 小萌:看了这一圈之后你的感觉是怎么样的? 李春满:我感觉总的来说,他们这个从硬件设施来说不行,硬件设施不行,再有这块,对于嫌犯来说,应该说管理不很到位。 小萌:你觉得像这种监督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李春满:实际上也不是监督,这更多的是,如果他们有问题的话,我们给他们提供一些建议。 小萌:你以前也在东帝汶维和过,看到这的感觉和那边相比怎么样? 李春满:这边的条件不如东帝汶的。 小萌:这样对你的挑战是在哪? 李春满:你觉得,我觉得还是首先要了解它当地的法律,因为我这也是来的时间不长,但是我想,首先要看它当地的这些法律。
小萌:所以有很多的功课要做。 李春满:对 好多东西要看。
解说30:从监狱出来,在路上,我们看到了一队全副武装的士兵。
小萌:远远地看就像是一队普通的民众走过去,近了一看看到他们每个人手里都拿着武器,在来之前我就听到说在南部苏丹从士兵到放牛的每个人手中都可能拿着枪,现在我们就见到了这样的景象。
(同期)
小萌:你是士兵吗? 士兵:是的,你们在干什么? 覃华:我们只是在进行维和巡逻。 士兵:你们去哪里
解说31:其实,当我走过去和这些士兵说话的时候,我心里是很紧张的,从覃华刚才的谈话中,也可以感觉到他非常地小心翼翼。经过常年的战乱,这里的人们已经习惯了对别人充满怀疑和戒备。即使是联合国维和警察,在和他们交流时,也要非常小心。今年的二月,南部地区就曾经发生过针对联合国人员驻地的一次袭击。看着他们手里的枪和肩上的火箭炮,我真担心,万一他们没听懂我们的话,也许真有可能向我们开枪。
解说32:当我们在瓦屋探访的时候,我们的另一个摄制组探访的是苏丹南部最大的城市JUBA,在哪里有三位中国维和警察执行任务。在这座城市里我们随处可以看到战争留下的痕迹。
解说33:除了战争威胁之外,中国维和警察所面临的另外一个威胁就是疾病,就在我们采访期间,苏丹正在流行霍乱,据报道,大约有700人感染,70人死亡,而且由蚊子传播的疟疾发病率也很高,在JUBA采访拍摄期间我们就遇到了这样一位感染疟疾的中国警察.他叫殷秋林,42岁,来自云南昆明市公安局,从警10年。
记者:怎么你今天没上班? 殷秋林:今天发病,疟疾。 记者:是通过,你坐吧没事,你坐下来吧,是通过诊断,还是凭自己的经验? 殷秋林: 凭经验
解说34:殷秋林是2005年8月到的JUBA,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他三次感染疟疾。
记者:第一次得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 殷秋林:去年9月份,一个月之内得了两次,刚刚好,刚刚好了没几天,感觉又不对了,那个也是不知道,老以为是感冒,最后也是一阵热一阵冷,最后什么东西被子全部盖上了也不行,第一次得了就住院了,当时很严重,几天不吃饭感觉不到饿. 记者:你们这个烧是什么
殷秋林:这个是烧水和烧茶的,但是这个炭的话,炒菜不行,所以我们在这,要在这待久了以后,都会觉得有水有电非常幸福。 记者:你们这电也没有 殷秋林:电也没有,水也没有,我们用的水,水龙头里面时不时有一点,但是更多的话要到就是对面房子去有一个压水井去压水。 记者:那你现在觉得得疟疾的消息,你会不会告诉家里人? 殷秋林:不告诉,因为我已经得过多次了,这个已经是,就是跟非洲人差不多,已经是觉得就像咱们国内一次感冒一样的,不过是你发现晚了的话会浑身骨头疼,难受一点虚弱一点,但是这个像咱们国内的药非常好吃了以后,一两天就好 记者:不告诉家里人主要是担心他们什么? 殷秋林:因为咱们国内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说实话对于疟疾很多人是咱们国内也不多见,一般也觉得很恐怖,因为每年全世界要死很多人,得疟疾特别是非洲地区,但是像我们老得老得自己有一种保护意识,然后都有药,这个病反正也很难根除,就是说你在这得了病你回国以后,像我在这第一次得了病回国以后,可能两年之内还犯了好几次,这也是维和的一种代价吧!
解说35:因为苏丹任务区的条件限制,我们没有办法走访到每一位在这里执行任务的中国维和警察,但是,几天来的采访中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就足以让我们从心里由衷地感动,在这样艰难危险的环境中,他们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们胸前的五星红旗也因此更为鲜艳。
联合国苏丹任务区民事警察总警监杰瑞•胡佛/Jerry Hoover:我非常喜欢他们,他们非常友好,他们很容易相处,他们也很专业,我们每次的交给他们的任务他们都出色的完成,完成后还回来问我们还有其他的任务吗?能与这样专业地警官合作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
解说36:在我们即将离开苏丹的时候我们得知,与我们同来的第五批中国维和警察全部通过了所有考试,已经分赴各自的岗位开始执行任务了。现在苏丹旷日持久的内战虽然结束了,但是在西部的达尔富尔地区和南部地区,局势还很复杂,各种矛盾还是一触即发,联合国维和行动依然任重道远,我们衷心地祝愿中国警察在他们在任务区身体健康,一切顺利,完成任务,平平安安地回到祖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