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前,在一个山洞里,住着一个妖怪。有一天,它下山来了……”这是小时候听鬼故事时的一个片断。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就是听着这种鬼故事长大的。 听鬼故事的黄金时节是每年盛夏的夜晚,民间传说这也正是鬼活动最频繁的时期。每当吃过晚饭,天上挂满星星的时候,大杂院的人们就搬来凳子,铺起竹席,摇着蒲扇,聚在院子里乘凉,迎着晚风愉悦地释放着一天的酷热、疲惫和烦恼,富有刺激性的鬼故事就从摆家常中开始了。老人们大都敬奉鬼神,虽然识字不多,却完整地继承了上辈传下来的鬼文化遗产,并演绎给我们听。再加上时有探亲访友的乡下来人也用从端公道士那里听到的传闻印证鬼的存在,说得有鼻有眼,不由得你不相信。因此我和我的小伙伴们被鬼故事深深吸引着,还有小狗、小猫也躺在我们身旁,眯着眼睛立起耳朵在听,就连山坡上的野藤似乎也抵御不住鬼故事的诱惑,绕篱攀墙牵来长长的丝蔓,打开白的、红的、黄的小喇叭花儿赶来录音。老人的讲述把我们带进了一个鬼的世界,蓦然你会觉得夜色笼罩下耸立的山峦像一个个鬼魅的身影,草丛枝叶间飘游的萤火似是地府的冥灯。甚至觉得屋场下小河里鱼儿跃水、树荫深处夜鸟的啁啾以及晚风掠过发出的响动,都是精怪所为。听到紧要处,我和小伙伴们不知不觉地紧紧拥在一起,生怕从哪个地方冷不防地冒出个厉鬼来把我们当中的哪个掳走。
听鬼故事产生的直接后果是我们半夜不敢出去解手,因为杂院堂屋角落里存放的两三副棺材令人毛骨悚然,尤其是“白骨精”的联想挥之不去,成了我们到院边茅厕解手的最大威胁,而且那是必经之路。每次我都是飞也似的穿过那里,还有比我更胆小的小伙伴不敢出去解手就硬憋着,结果尿了床。直到多年以后,这种鬼故事情结仍未完全消除。当一人独自路过孤墓乱坟之地,仍不免感到些许莫名紧张。人们不怕现实生活中的“鬼”,而却认可和敬畏虚拟中的鬼,这恐怕是鬼故事的魅力所在吧。
为全家人生计操劳的父母们并不在意鬼故事对我们的影响,他们相信“城墙上的麻雀终究会被吓大胆”。而老人们则喜欢从讲故事中为我们解惑,并开心地享受我们为他们捶背、端茶、摇扇的乐趣以及对他们像菩萨般的敬畏和虔诚,唯一使他们感到尴尬的是他们也说不清鬼的真面目。据说下了“火眼”可以看到鬼,但谁也不敢试。为此我和小伙伴们常常争论,并想象试着勾画着鬼的模样。对鬼公认的形象是:头上长角,双目似铃,披头散发,青面獠牙,血盆大口。但画出来后怎么也不觉得可怕,原因是我们给鬼赋予了一颗童心。老人们也说,其实鬼亦有道,和人一样也有好坏、善恶之分。
后来进了学堂,始知好多鬼故事来自《聊斋》和民间传说,也明白了“世上无鬼神,都是人在闹”的道理,但这并不影响我对鬼故事所产生的浓厚兴趣。相反我越来越多地阅读了大量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等作品,加深了对鬼文化的认识,并激发了编造故事的灵感。文革期间,大人们在“天天斗”,我们也停了课。那时给我们讲鬼故事的老人已大都不在人世,为了消磨时光,我也据此瞎编乱造一些故事讲给比我还小的小伙伴听,讲述中还伴有音响,显得更加生动。看到他们害怕紧张的样子,我感到很得意。如果说我现在写文字编故事有点收获,那么与当年鬼文化的熏陶有很大的关系。
每到七月流火的日子,晚间乘凉很容易使我想起过去听鬼故事的往事。回忆听着鬼故事长大的经历,让人感到有几分苦涩、荒诞,但却令我难忘。因为鬼故事毕竟给我们的童年带来欢乐,它启发、促使我们探寻着这个世界,并教给了我们许多“行善修德、终成正果”的做人的道理,至今受益匪浅。
新闻检索
关键词:检索方式: 全文缩写 作者 标题网站选择: 正义网 检察日报 高级检索 往期回顾 周刊推荐声音周刊廉政周刊法治评论明镜周刊绿海周刊 基层采风 一至四版内容要闻 综合新闻人物 法案追踪观点 实务法律生活 军事法制编读往来法律图书社会新闻环球婚恋家庭 专版视点 信息快车 精品专栏推荐社会万象 法制进行时法治纵横 新 拍 案新 闻 眼 特别报道周三评论每周观察每月双星中国执法者声若蚊蝇 周一聚焦
关于我们 社长致辞 联系我们
中国检察日报社 web@jcrb.com.cn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Copycenter 2001-2006,allcentersreserved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