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以新功能拓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深入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罗志军同志在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说的这句话,对省农林厅厅长刘立仁来说印象颇深。
在之前的党代会报告征求意见时,刘立仁厅长就高度评价说,通过调整农业功能定位,南京都市农业已成为继省会“城市名片”之后又一张靓丽的名片。其中,围绕都市农业打造的农业嘉年华活动,还是推动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是整合力量、汇聚资源,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凝聚人心,激励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重要导向。
就党代会报告中关于南京农业的功能调整和定位,记者与刘立仁厅长展开了对话。
“当别人忙于农业增收时,南京的都市农业已着眼于生态建设;当别人忙于生态建设时,南京的都市农业功能已提升到满足市民文化需求上来”记者:刘厅长,您好。9月16—17日举行的第二届南京农业嘉年华,火爆异常,短短两天,就吸引市民26万之众。而在开幕式上,您就对农业嘉年华给予了高度评价,说南京又走在了全省的前列。这仅仅是指南京率先在全省举办类似的活动吗?
刘立仁:举办农业嘉年华,南京在全省、乃至全国开了先河。我搞农业20多年了,农业功能定位一开始是谈如何解决农民的温饱,后来是谈增收,再后来谈生态。而如今,南京进一步推进都市农业发展,举办农业嘉年华活动,又把农业功能上升了一个层次,开始谈文化了。
近年来,尤其是南京提出发展都市农业的5年里,南京农业功能定位调整在全省一直步步领先。比如,当别人还在急于解决农民温饱时,南京农业已经考虑如何增收的问题;当别人忙于解决增收时,南京农业则着眼于生态建设;当别人忙于生态建设时,南京农业功能却提升到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
起源于欧美的农业嘉年华,其本意是喜庆丰收,分享快乐。南京引进嘉年华概念,通过农民与市民之间的互动,创新了新农村建设理念。我认为,它是推动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是整合力量、汇聚资源,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凝聚人心,激励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重要导向。大批农业产业特色鲜明、一批龙头企业脱颖而出、旅游农业首屈一指……南京都市农业在“不务正业”中发展壮大记者:本届党代会上,南京把拓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写进了报告。但在人们的印象中,发展农业是怎样扩大种养殖规模,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南京花这么大力气搞农业活动,是不是有点“跑题”了?
刘立仁:南京农业利用紧靠大城市的优势,结合自身景点分布多的特点,大搞旅游农业等都市农业,这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个有效办法。实践证明,通过发展都市农业,实现了南京跳出农业发展农业的思维,大大促进了南京农业产业的发展,并在全省打响了“都市农业”这张名片。
具体地说,一是涌现了大批特色农业产业。如江宁奶业、高淳螃蟹、溧水黑莓、浦口苗木、六合富硒大米等。这些特色产业,还通过举办农业节庆,对内凝聚人气,对外扩大影响,吸引了外来投资。二是一批农业龙头企业脱颖而出。现在全省农业龙头企业有28个,其中南京就有4个,而知名农产品企业就更多。三是旅游农业首屈一指。在全省13个省辖市中,南京农业旅游做的最好,有89个观光农业景点,并且还打造了一批观光农业精品线路。包括江心洲的农家乐,溧水的傅家边,江宁的千盛农庄、山田牛奶观光园,六合的金牛湖,浦口的艺莲苑,高淳的瑶池山庄等。四是“绿色南京”建设加快推进。对于“绿色南京”,这方面过去就有很好的基础,绿化水平在全国堪称一流。如今南京进一步加大“绿色南京”建设力度,必将使其成为长三角的“绿肺”。
将郊县作为经济发展主战场,南京“城市名片”与“都市农业名片”齐推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记者:短短几年内,“都市农业”就发展成为南京的一张名片,这仅仅是功能定位准确就可以做到的吗?
刘立仁:都市农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南京郊县经济的发展。这几年,南京通过大力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把郊县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不仅拓宽了全市经济发展空间,更主要是找到了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最佳模式。
一个地区的城市化、工业化不发达时,通常要靠农业的积累去支持。但当这个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基础时,这个时候就要反哺农业,回报农民。所以,要看南京的“三农”工作,就要有这样一个大背景来进行审视。近年来,南京市委、市政府对“三农”工作非常重视,并且还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等方面富有成效,做响了“城市名片”、“都市农业名片”这两张名片。这也为南京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南京日报记者 李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