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是农业大市,农民收入在九十年代初,曾一度与全国全省处于同一水平,但是,到九十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对市场不了解,农产品供给总量相对过剩,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市场制约因素对农民增收影响明显。 渭南农民收入进入了一个缓慢增长时期。
近几年,渭南市委、市政府根据市场需求,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畜牧业,发展劳务输出。到2004年,渭南农民收入扭转了多年徘徊的局面,较2003年增长153元,是前5年增加量的总和。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82元,比上年增加140元,增长8.04%。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渭南市委、市政府根据市场需求,在粮食生产稳步发展的基础上,畜牧业生产迈上新台阶,主要畜禽存栏和畜产品产量全面增长,奶牛、秦川牛、关中奶山羊等优势特色产业初具规模;通过大力推广四大关键技术,果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优果率达到60%,果品市场形势趋好,果业生产效益显著增加;蔬菜产业规模壮大、层次提高,在传统蔬菜种植业发展的基础上,全市设施蔬菜栽培面积达到32.9万亩,花色品种日渐丰富,市场供应能力日益增强。
扶持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扶强龙、助小龙、引外龙、育新龙的思路和以销强农的理念,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力度。市上组织认定了第一批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推荐一批企业参加并通过了第二批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的认定。全市初步形成了以13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为核心,34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为骨干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群,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和附加值迅速提升。在多方组织协调下,市政府和省农发行签订了用于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100亿元的农业政策性金融合作协议,到2006年到6月底,已组织发放贷款5.63亿元。同时,抓好各类示范协会建设,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市已建设省级示范协会2个,市级10个,县级111个。
树立样板,推广农业科技。在全市范围内积极开展“科技入户”工程,组织了700余名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户,开展农技服务活动,建立了14个省级示范村,辐射带动了10万农户。今年,市委、市政府又实施了“百村千户万人农业科技致富示范工程”。整合农业系统所有项目、资金、人才,在全市范围内筛选100个重点产业示范村进行重点扶持、树立1000个科技示范户、培养10000名科技致富带头人。并成立了“百村千户万人农业科技致富示范工程”领导小组,组建了专家服务团,从局机关及局属单位抽调50余名农业干部和技术人员联县包村,从各县抽调技术骨干常年驻村指导、搞服务,受到农民群众的好评。
市委、市政府还积极实施了“阳光工程”,搞好农民转业转岗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先进适用技术培训为重点,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培训输出劳务人员18000余人,培训农民3万人次。在全市大搞项目建设的同时,各级各部门又积极争取农业基本建设资金,先后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科技推广、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畜禽良种工程、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农村沼气等一批农业基本建设项目。2005年全市共争取中、省农业项目43个,总投资1亿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