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大搜索
自广东移动信息化八项工程开展以来,农村信息化在各地迅速普及,“农讯通”成为农民朋友的“贴身小秘书”,其实用性深受农民欢迎。现在,各地农业的生产、销售环节都已离不开“农讯通”提供的实时信息,一些种养、渔业大户率先走上了信息农业致富路。
信息化深耕农村市场
以鸽闻名的江门市蓬江区潮连镇,长期以来养鸽户处于分散养鸽状态,技术、信息、价格没有统一管理,价格脱节,影响了养鸽业的发展。养鸽户黄先生就因为不了解市场信息上过鸽贩的当,将原本每只可卖10元的肉鸽以半价贱卖,经济损失不小。不过如今,黄先生再也不担心这种骗局重演了。因为“农迅通”业务的开通,彻底改变了过去的无序养鸽状况。
江门“农讯通”在2004年7月正式开通。养鸽协会通过“农讯通”短信平台向会员发送各类鸽子的价格、养殖技术等信息,保证会员的养鸽效益。两年以来,“农讯通”业务日益成熟完善。目前,江门潮连镇白鸽养殖基地的鸽农已全部成为“农讯通”用户,一年肉鸽产销量几十万。整个江门地区,定制各种农业信息化服务的用户则超过34万。
而在汕头东华村,移动信息化普及带来的显著效益已经成为这个村的名片。村中600户人家中,其中527户种养殖农户定制了“农讯通”业务。拨打该村农民的手机,传来的是悠扬的潮汕乐曲和东华村务的介绍,瞬间能了解到该村概况。这是移动信息化带来的特色村域彩铃,该村的文化底蕴通过彩铃的传输,给外来客商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农迅通”帮助东华村农民了解更多市场行情,“过去不知道行情,我们的番石榴每公斤只卖2.6元,现在紧跟3.2元的市场价,直接增收2万多元”,东华村委主任章松贵向记者介绍,东华村收集了每户村民的种养情况,汕头移动则根据资料为每户量身订制“农迅通”信息,每天3-4条短信将提醒农户天气状况,何时施肥、如何下农药等,提高农民们的种植水平。
信息化填平数字鸿沟
农民从农村信息化中得到了实在的好处,广东移动还致力于将科技、教育、医疗和管理通过信息化带进农村。广东移动徐龙总经理认为要建成“数字广东”,需要农业信息化帮助农民跨越摆在面前的“数字鸿沟”。
农村信息化业务体验中心是填平“数字鸿沟”的先行举措。农民可以在体验中心免费使用移动网络和信息业务,了解信息化的同时学习实用的农技知识。惠州移动于近期开通了3个信息化业务体验中心。
“农民和城市居民最大的不同是交通和信息的不同”,惠州市信息产业局钟一尔局长无比感慨,“信息化真正进入农村扎根,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成功了三分之二。”横亘在农民面前的数字鸿沟阻碍了农村的发展,而在广东移动农村信息化普及进程中正日益被填平。
惠州龙门马星小学近日被定为惠州“农村信息化示范学校”,孩子们兴奋地接受了惠州移动耗资30多万元建设的电教室和电脑机房。他们将可以和城市孩子共享教育资源,在电教室里阅读电子教材,在读到宇宙太空的课文时,电脑屏幕通过动画展示奇异的太空景象,声形并茂。他们也可以在机房上网,了解外面的世界。而这些孩子们并不是最幸运的,因为随着农村信息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很快可以像他们一样,享受到新鲜生动的教育模式。
本报记者 林峥
观察
“信息化的形式多种多样,并不是把电脑送到农民的手中才叫农村信息化”,惠州市信息产业局钟一尔局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能用最普及的工具来接受信息才是最广泛的信息化,而手机最符合此特点。农民最容易接收到的信息来自手机,当手机成为信息化的终端,很自然地解决了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然而信息化普及并非易事,需要完全不计回报地去投入,没有相当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是无法承担的。
广东移动作为一名“企业公民”,以担负社会责任感为己任,对农村信息化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让农民从信息化中得到种植的科技知识,得到合理的供求信息,获得和城市人一样的医疗、福利、娱乐。最重要的是,从信息化中接受到社会先进思想,远离信息闭塞的山坳,让农民自己从“数字鸿沟”中走过来,这才是农村信息化目的所在。
图:
“农讯通”科技下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