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球化1.0: 世界改变了,但不是全部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6-9-29 9:11:16·来源: 新京报
国际问题专家谈《世界是平的》及全球化对国际体系的影响
1.0改变世界
“全球化1.0”:是指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是劳动力推动着这一阶段的全球化进程,这期间世界从大变为中等。 弗里德曼只提供了一种角度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朱锋
弗里德曼是一位思想家,他对很多问题有很好的洞察力,是典型的美国知识分子。所以,他在书中对世界的解释,强调信息技术的全球化已经使世界大大超越了以往的传统,认为这种沟通使不同国家的经济生活、价值和历史差异越来越融合,这是非常典型的美国开明知识分子的观点。
美国开明知识分子的观点
弗里德曼的观点指出了事实,但只选择了一个角度,即比较乐观、开明的角度。如果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分析,会看到另一面,即尽管全球化在改变世界,但世界依然还是圆的,人还是会处在地球的两个面上。如果觉得从弗里德曼提供的视角,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问题,那他说的就是真的;如果觉得他只提供了一个视角,从别的视角还能看到世界的许多其他面,那么这世界就不是平的。弗里德曼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口,他的书最重要的贡献不是“世界改变了”这个事实,而是在改变的同时,美国应该如何思考与世界的关系。所以,这本书在美国的影响远没有在全球那么大,因为布什政府主流的政治思想是新保守主义,美国的精英也很少按照这种观点来解释世界。对每个人来说,这本书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取决于怎么看待弗里德曼提供给我们的观察世界的方法,接受的人会觉得很有影响,不接受的人就觉得没有影响。
经济全球化造成分化
全球化到底是什么?这确实不能一概而论,利与弊都有。经济全球化是其中最深刻的内涵,也是目前最容易界定的,但即使是经济全球化,现在也在受到挫折,比如,今年7月,多哈回合的自由贸易谈判就被宣布无限期终止。全球化到底能走多远,值得思考。
它所带来的全球生产要素更加自由频繁地流动,至少从目前来看,是在创造一种新的分化,即全球化中的受益者和失意者之间的分化。这种分化,传统上我们是以国家来区别的,但是现在看来,即使是在同一国家内部的不同阶层之间,这种分化也很严重,比如美国的劳工阶层受到全球化的冲击,但是那些控制金融资本、掌握信息技术的高科技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却赚了更多的钱,美国的财富积累在全球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领先趋势在进一步加强。所以即使在美国,全球化也同样告诉我们两个故事,一个故事是一部分人越来越富有,另一个是一部分人越来越穷,比如,当今中美关系中,美国认为中国的廉价商品剥夺了美国很多就业机会,美国的劳联、残联、人权活动分子和贸易保护主义者开始对中国发难,要求人民币升值等,就是把它在全球化中失意的那部分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人又从中国市场赚走了多少钱呢?这也是我对弗里德曼这本书的批评,他告诉了我们全球化进程中,作为他这派价值信奉者所能感受到的乐观气氛,也展示了经济相互依赖过程中,国家间应该展示的更加合作的热情,但是他并没有告诉我们,全球化故事所带来的两个面,即全球化也在加剧国家间的竞争,所以我没有他那么乐观。
跨国公司作用的两面性
跨国公司的作用现在来看,也有正反两面。全球化毫无疑问使跨国公司对全球资源和贸易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提高了,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干预能力也越来越强,比如,中国是世界贸易大国,但是我们的贸易量基本上是由跨国企业的生产来进行的。
正如弗里德曼所说,跨国公司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能力在进一步加强,而且这种经济能力往往会表现成一种政治能力,即对政治的影响和干预的能力。所以,在这种背景下也引发了对全球化的争议:全球化过程中,政府对国家事务的控制和管理能力是增强了还是降低了?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是政府对国家政策的主导能力下降,这也告诉我们全球化过程中很悲惨的一面,一方面政府要为本国人民的利益服务,但是服务的对象越来越世界化,因为要超越本国人民的利益而着眼于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世界人民的利益。但是这里的“人民”在多大意义上是带有普遍性的?所以尽管这本书的翻译出版会使国人很期待,但是读者阅读的时候一定要思考,尤其对中国这个大国来说,不能盲目接受它的东西,要带着问题去读,带着我们对国家更多的关心去读。
总体评价,对全球化问题不能简单得出某种结论。虽然全球化对美国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发展模式,但不能简单说,美国一定不会对全球化进行干预或者采取倒退行为。全球化进程中美国的角色,很大程度上是它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进行的选择,这和中国有很大的区别。
当然,中美两国也是影响全球化进程的主要国家。
对后发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何去何从的思考,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比如非洲的资源型经济对全球化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这就是事实。
弗里德曼判断可以成立
中国经济时报副总编辑、国际问题专家张剑荆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造成的变化很大,我认为弗里德曼的判断可以成立。从经济上讲,原来以西方为中心的旧权力体系逐渐被磨平,印度、中国、东南亚国家等随形势崛起。对于全球化现象,我个人一直比较乐观,但随之出现的问题也确实很多。乐观表现在刚才说的,一旦脱离全球化的浪潮,一些国家就不能生存了。比如阿富汗、古巴等国就不能脱离全球化为它的文明提供的生存条件,尤其是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使它的文明都毁灭掉了,所以没有全球化是不能设想的。
大的企业是全球化的推动力量,沃尔玛一年的产值比很多国家都要多,类似的还有戴尔、微软等,他们会在全球化下获得更多利益。每次WTO年会,七国集团、八国集团年会都会有抗议者,因为各国精英阶层都趋于一体,各国的劳动者阶层也趋于集中,但却不像马克思所说的“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相反,他们彼此间出现激烈的竞争。比如美国对中国的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反映出来就是劳工间的冲突。
中国已经很深地卷入全球化中并随之发展,比如,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全球性现象。我担心的是中国会整个被锁定在全球化中,从而引发很多社会问题,此书可引起发展中国家政府和企业的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弗里德曼或许能提供有益的启示。
全球化成为中国转型的推动力
世界银行顾问、首钢发展研究院企业所所长王育琨
世界是扁平了。可是那十大夷平机制所打通的只是资源和要素的全球一体化流动,却并没有消除经济的高地和洼地,而且使高地愈高,洼地愈低,高低之间的势能愈强。
世界扁平了是普通人能感觉到的
当年哥伦布环球旅行,回国后向国王与王后报告说,世界是圆的,并且以这个发现而名垂青史。据弗里德曼讲,他的震撼之源来自于印度的一次采访。一个受访者冷峻地望着他说:“汤姆,我得告诉你,全世界的经济舞台正在被夷平,而你们这些美国人并没做好准备”。这句话对弗里德曼的震撼是如此之强烈,以至于他马上停止采访,递交休假申请,专心写书。
《世界是平的》没有经院式的引经据典,也没有时下流行的数字统计和经济模型,而是诉诸平常人的生活感受,充满了各式各样鲜活的事件,触动人们引发自身的感受,从而形成很强的共鸣。弗里德曼对新事物的敏锐和对历史阶段划分的敏感,在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弗里德曼在书中提出了三个版本的全球化概念,即国家的全球化、公司的全球化和个人的全球化。尤其是弗里德曼提出的把世界经济夷平的十大机制,更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东西。历史上,传统文明的延伸往往伴随着剧烈冲突,而今天,日益深入的全球化,正逐渐把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人们融合到一个体系中来。
人们“好恶相喻、痛痒相关”。当我们在山村与全球同步欣赏好莱坞大片时,当我们的衣食住行愈来愈打上西方文化的烙印,当我们在第一时间分享着发生在遥远他国的新闻事件时,当我们随着最新出版物和博客更换着思维视野时,中国确定无疑地已经深深地被卷进了全球化之中。或者说,全球化已经成为中国转型中一种无形却巨大的推动力量。
中国人准备还不足
世界是扁平了。可是那十大夷平机制所打通的只是资源和要素的全球一体化流动,却并没有消除经济的高地和洼地,而且使高地愈高,洼地愈低,高低之间的势能愈强。
值得警惕的是,全球化也可能给中国带来一系列问题。
当欧美强国借助品牌霸权、自主创新、资本流动、商品贸易以及隐藏于其后的规则和制度的扩散,左右世界资源配置时,我们却可能沦为给发达国家输送资源和利润的机器,而且还要仰人鼻息,不得翻身。
当欧美强国的财富模式集中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上时,一种浮躁的氛围,却硬是把国民财富驱赶到不动产上,以至于中国的长远竞争力得不到实质的改观。当欧美跨国公司高投入搞研发,高擎品牌、技术、流程、制度而加速整合全球资源的优势时,我们的公司则安于砸巨资做广告、做渠道,欺蒙消费者。当然,中国经济中也有一种积极的力量在发挥着作用。也正因如此,我们才有连续20多年的高经济增长,这种力量就在我们一大批敢想、敢为、敢闯的公司群中。就总体来说,我们应对全球化的准备还不足。
世界没有那么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专家张国庆
《世界是平的》受到期待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因为作者弗里德曼的个人魅力,因为他的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其二是因为书中的观点有趣,从同一个视角收录了不同方面的专栏文章,书名起得也巧妙。
全球化虽然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但不可否认其积极作用,对此还应乐观面对。现今社会对全球化的看法不一,颇具争议。赞同者认为,全球化为世界沟通推平了障碍,带来了技术、经济、科技等各方面的进步;反对者则认为,全球化在推平一些旧障碍的同时,又在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新的障碍。
在解决全球化问题的过程中,国际社会扮演何种角色至关重要。美国等强势国家应尽到某些义务,具体说来,首先是重建各国间的信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国际合作。美国等西方国家应该放低姿态,以消除弱势国家在利益和心理上的不平衡。其次是解决公平问题,美国等国家容易钻全球化的空子,对劳动力密集型国家进行变相剥削,导致利益不平衡。强势国家若要规避风险,减少反恐压力,就必须采取合作的姿态,对弱势国家进行广泛关注和政策支持,比如IMF(世界贸易组织)今年增加了中国等的投票权,就反映了这样一种良好姿态。
全球化是否会使世界的两极分化更加严重?我认为,全球化会使强势团体更强,但这不代表会使弱势群体更弱。“每一种存在都有自己的价值,这不过是一种不同群体间的相互变化。此外,全球化时代应该注重终极关怀。这个时代需要建设性的思维,需要理解,关怀和博弈。全球化不能只带来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应该给人类带来心灵的开放与自由,带来一种文化上的平等和被尊重。我们在享受物质进步的同时,要做好迎接文化全球化的准备,用物质照顾心灵。”
本版采写 本报记者 张弘 实习生 郝琳
漫画/鲁嘉
〖 返回顶端 〗 〖 关闭本页 〗 | |
|